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楚漢爭霸的時侯,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進入相持階段,打得難分難解。雙方計程車卒經歷了長期的征戰,此時都已疲憊不堪,誰也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將對方擊敗。而此時韓信手中掌握著幾十萬生力軍,無論他倒向誰,都能使戰爭的天秤發生傾斜,可以說項羽和劉邦的命運都牢牢控制在韓信的手中,他們的生死存亡都在韓信一念之間。這一點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們都向韓信拋去了橄欖枝。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首先是劉邦。韓信平定齊地以後,以齊國反覆多變,需要封王鎮守為名,向劉邦申請代理齊王。這在劉邦看來無異於是一種要挾,他日思夜盼韓信能前來助一臂之力,韓信卻在這個當口漫天要價,這讓劉邦憤怒不已。但在張良、陳平等人的提醒下,劉邦認識到此時他根本沒有能力控制韓信稱王,如果拒絕了韓信的請求,不但得不到韓信的支援,還很有可能將他推到項羽一方,既然如此,不如賣他個順水人情,劉邦大筆一揮,把“代理”二字去掉,直接派張良冊立韓信為齊王。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此時項羽一方也沒閒著,他派出了武涉前去遊說韓信。武涉首先分析劉邦為人不講信用,如果韓信幫劉邦滅掉項羽,就會成為劉邦下一打擊的目標,接著又擺出韓信和項羽的老同事關係,提議韓信與項羽聯合,三分天下而在齊地稱王。但項羽開出的價碼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不如劉邦的實惠,沒能對韓信形成足夠的誘惑力,何況韓信還對當年未受重用而耿耿於懷,直接拒絕了武涉的勸說。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而謀士蒯通則認為韓信不受項羽信任,對劉邦來說也是功高震主,日後難免會被兔死狗烹,建議韓信最好兩不相幫,坐收漁翁之利,趁機三分天下,從而爭霸諸侯。韓信卻堅持認為自己功高,劉邦不會奪取他的齊國而選擇幫助劉邦。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後來事實證明武涉和蒯通都是有先見之明的,後人在論到韓信之死時都為他不用武涉蒯通之謀而扼腕嘆息,然而我們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韓信不願三分天下是有原因的。首先,受傳統觀念影響,在韓信心中,裂土分封制是最佳的政治制度,沒有劉邦那樣成為天下共主的壯志。況且韓信少年生活貧困,經常衣食沒有著落,一生最大的理想便是用自己的才智去為君主服務,透過希望自已的努力,換得裂土封爵。此時他已位至齊王,在他看來,人生的價值已經得到最大實現。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其次,爭霸天下表面上看是軍事上的對抗,實際上是綜合實力上的較量。相對劉邦有關中之地為他源源不斷輸送兵員和糧餉,項羽有楚地九郡作為穩固的大後方,韓信雖然佔據齊國富庶之地,但民心尚未歸附,統治並不穩固,更談不上根據地一說。他縱有三十萬軍隊,顯然還缺少爭霸天下的實力。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第三,劉邦雖然重用韓信,但對他並不信任,在東征之初,就將曹參等心腹大將安插到韓信軍中,韓信名義上指揮數十萬軍隊,實際的兵權都掌握在這些關中舊部的手中。成皋之戰時,劉邦在韓信毫不知曉的情況下,徑直進入軍中,輕鬆從容地就收繳了韓信的指揮權,就是這個原因。韓信替劉邦賣命,將領們都會服從他的指揮,如果一旦做出不利於劉邦的事情,很顯然,這些人是不會答應的。沒有一支效忠於自己的軍隊,別說三分天下,能不能保住性命也在兩可之間。

韓信為何接受劉邦封王,卻拒絕項羽三分天下?既不願意也不敢

第四,韓信沒有理解劉邦的政治理念。劉邦繼承的是秦朝大一統、郡縣制、家天下的新理念,這在漢帝國建立後的政治架構中可以看得出。但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為了打敗項羽,不得不將這個想法擱置在心裡,暫時採取分封諸侯的方式,來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支援。這也讓韓信產生了一個錯誤判斷,認為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後,劉邦不會奪取他的封地,齊國可以作為他的土地世代承襲下去。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既沒有三分天下的動力,也缺乏三分天下的實力,而且缺乏對劉邦清醒的認識,因而他才選擇繼續與劉邦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