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 戰國序章

白話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 戰國序章

《資治通鑑》司馬光手寫稿殘本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

這位東周第二十代天子在臨死前的一年,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

這讓整個神州大地虎軀一震,從而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

後世認為,周威烈王姬午此舉正是壓垮周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最終走向了滅亡。

為什麼分封諸侯會引發兩百年的戰亂動盪呢?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解讀。

白話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 戰國序章

司馬光說:

天子最重要的職責是維護禮。

禮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

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麼是禮

即法則綱紀

司馬光說,天下之大民眾以萬億計,其中多得是才能超群、智慧絕倫的人。但他們卻要為天子服務,這不正是禮的作用嗎?

所以,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督率諸侯,諸侯節制卿大夫,卿大夫又管理百姓。

如此一來,上層指揮下層就好像心腹控制四肢行動,下層聽從上層就好像四肢護衛心腹,這樣才能讓上下層互相保護,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

什麼是地位名分

即上下有序

司馬光說,周文王演繹排列《易經》,以乾、坤為首位。孔子解釋說:“陽陰於是確定。”

也就是說,地位名分和天地一樣是有上下順序的,決不能輕易地互換。

如果不是有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又逢商湯、周武王這樣得民心的領袖的話,君臣之間的上下順序則須恪守。

如何名位有序

即儀式感

司馬光認為,禮在於明辨順序,才能處理日常事物。

沒有名位就不能彰顯,沒有器物(也可以理解為LOGO)就不能表現。

只有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識,上下才能井然有序。

這就是禮的根本所在。

司馬光認為,脫離了這種儀式感,禮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衛國君侯請孔子幫他處理政務時,孔子卻先要確立名分。

很多人認為孔子太在乎細節了,但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百姓則無所適從。

司馬光認為,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從微小之處產生而逐漸發展顯著的,聖賢考慮久遠,所以能夠謹慎對待微小的變故及時予以處理;常人見識短淺,所以必等弊端鬧大才來設法挽救。

說白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

戰國何以出現

周威烈王玩大了

司馬光認為,一旦禮樂崩壞就會天下大亂。在此,他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周王室立了大功,於是向周襄王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用王室葬禮?

晉文公是周襄王的叔叔,同氣連枝,且還為王室立了大功;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把全國諸侯都揍趴下了,分分鐘可以舉兵滅了周天子。

但周襄王卻拒絕了。對他說:沒有改朝換代而有兩個天子?叔叔您不是一直反對這種不合禮的情形麼?您如果堅持的話,你自己也有地,何必請示我呢?”

晉文公聽了這話十分害怕,於是沒有堅持己見。

想想作為當時的天下霸主,晉文公怎麼會害怕周天子的一句話呢?

因為周天子提到了“禮”,晉文公不得不想,如果他違反禮制採用天子規格的葬禮,那麼他的下屬們會不會要求公侯的待遇呢?如果哪個卿大夫功高蓋主,會不會要做晉公的位子呢?

死後用天子葬禮,看起來是個小事,但可能為子孫萬代埋下禍根。於是晉文公不敢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而毀了千秋萬代的基業。

這就是所謂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而周威烈王就不同了。

白話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 戰國序章

周威烈王生前畫

趙魏韓三個卿大夫已經掌控了晉國的實權,他們怎麼不敢擅自篡位呢?因為一旦破壞禮制,就會給天下諸侯討伐他們的口實,那是滅族之禍呀。

所以他們謹慎地向周天子請求。沒想到周威烈王很痛快地就答應下來了。

司馬光說,你作為天子明明應該討伐他們,卻反而封他們為諸侯。這不就是告訴天下,有能力的人都可以造反取代諸侯國君麼?於是才有了齊國田常篡位、各諸侯擅自稱王,天下沒有人再在乎周天子了。

周威烈王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呀。

在這裡,司馬光忍不住嗚呼了一聲,說,正是因為周威烈王破壞禮制綱紀,才有了戰國時代的軍閥混戰,人民生靈塗炭,太悲哀了。

· ?我??· ?說??· ?兩??· ?句??·

很多人認為,當下社會早就不是封建時代了,什麼天子君臣太老古董了,是糟粕,沒必要聽。

但我認為,不論是什麼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的禮。關於“禮的與時俱進”,在《資治通鑑》後面的章節裡有更深刻的闡述,先不贅述。

咱們只說一個本質:禮到底是什麼?

歸根結底——我認為——禮是一個順序的守則。

即老子所謂的道法自然。禮即是道,有了道才能規劃自然天地萬物乃至社會倫常。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家長憂慮“小孩子如果寵溺將來就會啃老、欺壓父母”,其實這就是一個關於“禮崩”的憂慮。

隨著時間流逝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強壯,越來越有能力,而父母則逐漸地失去青春和力量。

那麼一個有能力的人,是不是可以對沒有能力的父母頤指氣使呢?這個現象屢有發生,甚至有打爹罵孃的。很多人雖然覺得不恥,但也見慣不怪了。

可如果這種事情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呢?那則是禮中孝的崩塌。一旦孝崩塌了,力量強壯的人則可以辱虐父母,則將引發極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會使我們人類這個物種走向滅亡。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可以辱虐父母,那麼他們必然也知道,當自己老了會被子女辱虐。那麼還有多少人願意生養孩子教育孩子呢?

孩子是我們物種的未來。如果大多數人都不敢生育的話,那麼這個物種將逐漸消亡。

由此可見,禮(或者道)是萬事萬物長治久安的本源。也正因為禮區分地位名分,才能對各階層的人要求義務職守。

也就是古人說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時,庶人曰身,卿大夫曰家,諸侯曰國,天子曰天下。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百姓管理好自身,不要違法犯罪;卿大夫不僅要做好自我管理,還需要管理好家族所有成員,讓他們不作惡不貪腐,家風盎然;諸侯需要治理好整個國家,使力強者不欺負弱者,使有權力的人不欺負平民;而天子的職責則是讓整個社會得到繁榮和平的發展。

如此看來,這句關於禮的古訓,仍然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和平、穩定、繁榮、富足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渴望。但如果禮樂崩壞,像玄幻小說裡說的“以武為尊”,只要拳頭硬就可以肆意霸凌,那麼民眾將陷入水火之中。而當生命都朝不保夕時,誰還有心思生產工作?那麼這個社會也就將走向衰弱。

司馬光正是因為深刻地看透了禮的本質,才寫出了《資治通鑑》這部千古奇書。而接下來,這位從小就砸缸的聰明人,也將透過“禮”的基礎顛覆無數古人曾經給我們的印象,例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真的是不公平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暴君麼?大漢武帝真的是建立不世功勳的偉人麼?他們對在哪裡又錯在何處?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