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編撰:史遇春

一、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位名叫管仲,另外一位叫鮑叔牙。

管仲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他還要奉養年邁的母親。鮑叔牙知道了管仲的境況後,想幫幫他。於是,鮑叔牙就邀管仲一起去做生意。雖說是兩人一起合夥做生意,但是,管仲沒有錢,所以,生意的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出資的。當生意賺了錢之後,兩人分紅,每次,管仲拿的都比鮑叔牙多。

對於分紅的事,鮑叔牙的僕人很不解,他問鮑叔牙道:

“老爺,這個管仲真是奇怪。每次做生意,他就象徵性地拿那麼點本錢,比老爺您少那麼多,為什麼每次分紅的時候,他卻都要拿得比老爺您還多那麼多啊?”

鮑叔牙對僕人說:

“不可以這麼說!管仲有他的難處啊。他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他多拿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年,齊國有了戰事,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在戰場上,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遠遠地躲在最後面。

一起戰鬥的同伴都罵管仲道:

“管仲這傢伙,真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聽大家這麼說管仲,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

“各位戰友,你們都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是孝順的人,他要留著自己的命,戰後好照顧老母親呀!”

管仲聽到鮑叔牙的話之後,非常感動,他當眾說到:

“生我養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太子諸兒當上了國王。諸兒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做正事。基於對局勢的準確預判,鮑叔牙認為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於是,他就和齊公子小白逃到莒國。這個時候,管仲則隨著齊公子糾逃到了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兒被人殺死,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公子小白,讓公子糾執掌齊國的大政。管仲在射殺公子小白的時候,定位不準,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沒死。

後來,鮑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糾提早回到了齊國,公子小白做了齊國的國君。

公子小白即位掌權後,他決定任命鮑叔牙為齊國的宰相。鮑叔牙卻對公子小白說:

“管仲各方面的才能都勝過我,大王您應該請他來當宰相!”

公子小白一聽,十分生氣,他對鮑叔牙說道:

“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竟然讓我請他來當宰相!……”

公子小白還沒說完,鮑叔牙即稟到:

“大王,管仲要射殺您,這不能怪他。他也是為了幫助他的主人公子糾才這麼做的呀!”

公子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公子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公子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管仲就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國名相。關於管仲,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二、知音之交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還是對自己的技藝不滿意,他總覺得,自己還無法用手中的琴出神入化地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師知道後,帶著他,乘船來到東海的蓬萊島。老師讓俞伯牙欣賞自然界的大好風光、優美景色,讓俞伯牙傾聽大海潮起潮落的聲音、洶湧波濤的動靜。俞伯牙觀見碧浪滔天、海潮湧動、浪花飛濺;海邊飛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心中難眠無奈苦惱。

一天夜間,俞伯牙乘船遊覽,面對著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心情大暢,馬上取來鳴琴,彈奏起來。這琴聲悠揚,播散四野。忽然,俞伯牙感覺有人在聽他彈奏。俞伯牙停了手,往私下看了看,發現一位樵夫站在岸邊。俞伯牙禮請樵夫上船穩坐,自己繼續彈奏未竟的曲子。

俞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正情動處,樵夫道:

“此處雄偉而莊重,好像聳入雲端的高山一樣!”

俞伯牙微微點頭,繼續彈奏,當他的曲子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

“寬廣浩蕩,好像滾滾流水在眼前,身處無邊海邊一般!”

俞伯牙聽言,激動地說:

“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

這位樵夫就是鍾子期。

後來鍾子期早亡,俞伯牙得悉後,他就在鍾子期的墳前輕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絃,摔琴而去,終生不再鼓琴。

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為人們所豔羨。

世上像俞伯牙與鍾子期一般的知音朋友實在是太少了。

唐代詩人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唐詩人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無眠之夜也曾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知音之交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三、捨命之交

春秋時,楚莊王招賢。

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左伯桃,年近四旬,未嘗出仕。後左伯桃聽得楚莊王慕仁好義,乃攜書一囊,辭別鄰友,徑奔楚國。

左伯桃迤儷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左伯桃冒雨迎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溼了。天色昏黃,他走向村間,欲覓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過去。

左伯桃輕叩柴門,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施禮曰:

“小生西羌左伯桃。欲往楚國,中途遇雨,無旅邸之處。求借一宵,未知可否?”

那人聞言,答禮雲:

“兄臺無須多禮,容我取火烘衣,共坐閒話。”

當夜燒竹為火,那人炊辦酒食,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那人曰:

“小生羊角哀,獨居於此,平生酷愛讀書。今幸遇賢土遠來,但恨家寒,乏物款待。”

伯桃曰:

“陰雨之中,得蒙遮蔽,更感佩一飲一食!”

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學問。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待,結為昆仲,伯桃年長為兄。雨止道幹,伯桃曰:

“賢弟有王佐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

角哀曰:

“非不欲仕,但未得其便。”

伯桃曰:

“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

角哀曰:

“願從兄長之命。”

遂收拾路費糧米,二人同往南方進發。行不兩日,又值陰雨,盤賚罄盡,只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揹負。其雨未止,風又狂作,變為一天大雪。二人行過歧陽,道經梁山路,問及樵夫,答說:

“此去百餘里,並無人煙,荒山曠野,狼虎成群,且休前去。”

伯桃與角哀曰:

“賢弟心下如何?”

角哀曰:

“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顧前進。”

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次日,雪越下得緊,厚可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

“此去百餘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不凍死,亦必餓死。我將身上衣服給你,賢弟可獨攜此糧,強掙而去。我行不動了,寧可死於此地。待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

角哀曰:

“焉有此理?你我雖非同胞,義氣過於骨肉。我安忍獨去?”

遂不許,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

“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於道旁尋個歇處。”

路邊一株枯桑,頗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熱些枯技,以禦寒氣。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

角哀大驚,曰:

“吾兄何為如此?”

伯桃曰:

“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

角哀抱持大哭曰:

“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

伯桃曰:

“若皆餓死,白骨誰埋?”

角哀曰:

“若如此,弟情願解衣與兄穿了,兄可負糧去,弟寧死於此”

伯桃曰:

“我平生多病,賢弟少壯,更兼胸中之學,若見楚君,必登顯宦。我死何足道哉!”

角哀曰:

“令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我不為。”

伯桃曰:

“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以此勸弟求進。不幸風雨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亦亡於此,乃吾之罪也。”

言訖,欲跳前溪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將衣擁護,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揮令去。

角哀尋思:

“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後誰葬吾兄?”

乃於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

“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

伯桃點頭半答,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

伯桃死於桑中。

角哀捱著寒冷,半飢半飽,來到楚國。次日入城,問人曰:

“楚君招賢,何由而進?”

人曰:

“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

角哀徑投賓館前來,正值上大夫下車。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見角哀衣雖藍縷,器宇不凡,慌忙答禮,問曰:

“賢士何來?”

角哀曰:

“小生羊角哀,雍州人。聞上國招賢,特來歸投。”

裴仲邀人賓館,具酒食以進,宿於館中。次日,裴仲到館中探望,將胸中疑義盤問角哀,試他學問如何。角哀百問百答,談論如流。裴仲大喜,入奏莊王,王即時召見,問富國強兵之道。角哀首陳十策,旨切當世之急務。莊王大喜!設御宴以侍之,拜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綵緞百匹。

角哀再拜流涕,莊王大驚而問曰:

“卿痛哭者何?”

角哀將左伯桃脫衣贈糧之事,一一奏知。莊王聞言,為之感傷。諸大臣旨為痛惜。元王曰:

“卿欲如何?”

角哀曰:

“臣乞告假,到彼處安葬伯桃,回來再事大王。”

莊王遂贈己死伯桃為中大夫,厚賜葬資,仍差人隨角哀車騎同去。

角哀辭了莊王,徑奔梁山地面,尋舊日枯桑之處。果見伯桃死屍尚在。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喚集鄉中父老,卜地於浦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齊抱,風水甚好。遂以香湯林浴伯桃之屍,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安葬起墳;四周築牆栽樹;離墳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牆側蓋瓦屋,令人看守。造畢,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切。鄉老從人,無不下淚。祭罷,各自散去。

四、膠漆之交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陳重年輕時與同郡的雷義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

豫章太守張雲聽聞陳重之名後,對他的德才品行非常嘉許,舉薦陳重為孝廉。

陳重感覺雷義在諸多方面都勝過自己,於是,他要把功名讓給雷義。陳重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都未批准。

第二年,雷義因為才行俱佳,也被選拔為孝廉。

至此,陳重與雷義二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

陳重與雷義的同事中有一位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達數十萬錢。債主天天上門向小吏索討,小吏跪求暫緩,債主並不通融,且欲將此事訴諸官府。

陳重得知情況後,私下替小吏還債。小吏對此感恩戴德,登門向陳重道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

“你大概弄錯了吧!這事不是我做的,或許是與我同名同姓的人代你償還的吧!”

他始終不談自己的善舉。

有一次,一位同事告假回鄉。因為事情緊急,他慌忙中錯穿了別人的褲子,也沒發覺,就回去了。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的,陳重知道後,並未申辯,而是去買了一條新褲子賠償給失主。直到告假回鄉的同事歸來,丟失褲子的事件才真相大白。

後來,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與雷義一同還鄉。

再後來,陳重複出,作細陽縣令,頗有政聲。他在任職期間的各項舉措深得民心,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陳重辭官離職;守喪期滿,他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初任郡府功曹,在任其間,他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雷義曾經救助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公正審判後減刑、得以贍養一家老少。那人為了感謝雷義的再造之恩,攢了兩錠黃金送到雷家,以示感恩。雷義堅辭不受。那人沒法,只好趁雷義不在家時,暗暗把黃金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幾年後,雷義家修葺房屋,翻開屋頂,才發現那兩錠黃金。但是,這個時候,送黃金的人已經過世,其家人妻小也不知身在何方,因此,黃金無法退還。於是,雷義便將這兩錠黃金交付縣曹,充入官庫。

雷義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上書申辯,願意自己獨擔罪責。陳重聞知,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

後漢順帝下詔,兩人皆免官,並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曾被舉薦為秀才,他請求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予批准。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髮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籲,而不去應命就職。

陳重與雷義的事蹟傳遍鄉里,廣為傳頌。人們都說:

膠和漆自認為融為一體,堅不可摧,但還是不如陳重與雷義,榮辱與共,生死相依。

後來,三府同時徵召兩人,雷義被任命為太守,讓他持節督察郡國的風俗教化,他設席講學,太守令長各級官員來聽講的有70多人。不久雷義官拜侍御史,授南頓令,卒於任上。

世人讚道:

陳雷膠漆,肝膽相照;為官為民,政聲載道。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五、雞黍之交

正規化,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範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

正規化和張劭兩人曾經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

有一次,正規化要回到鄉里,他就對張劭說:

“二年後我還回來。回來時將經過你家,我會前去拜見你父母,看看你的小孩。”

張劭聽說此話後,非常高興,兩人粗略估摸下了未來見面的時間,並愉快地約定了見面的日期。

時光荏苒,很快,正規化與張劭約定的會見日期就要到了。

張劭把約定見面的事情地告訴了母親,並請母親提前準備酒菜,自己好款待正規化。

張劭的母親聽說此事後,對張劭說:

“你們分別已經有兩年時間了,雖然那時約定了日期,但是,你們之間遠隔千里,你怎麼就那麼確信無疑呢?”

張劭回答母親道:

“正規化是個守信的人,雖然是兩年前的約定,但是,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不會違約。”

張劭的母親說: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就為你們先釀點酒吧!”

到了二人的約定的日期,正規化果然到了,他先去拜見了張劭的母親。之後,範、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相互告別。

後來,張劭得了病,病情十分嚴重。張劭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徵日夜照看他。張劭臨終時,嘆息到:

“遺憾的是,臨終之前,沒有見到我的至交好友。”

殷子徵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都稱不得上是你的至交好友,那還有誰能算得上?”

張劭說:

“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不相棄的朋友;山陽的範巨卿,是我的死不相負的朋友。”

不久以後,張劭病死了。

張劭死後,正規化忽然夢見了他。夢中的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正規化道:

“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在某天埋葬。我將永歸黃泉,你沒有忘記我啊?怎麼不來看我?”

正規化恍然睡醒,悲嘆落淚,他按照禮儀,穿著祭奠朋友的喪服,去送張劭最後一程。正規化騎著馬,急匆匆前行,在他還沒有到達張劭的喪禮現場時,那邊已經為張劭發喪了。

送葬的人抬著張劭的棺木,到了墳穴。送葬的人要將棺材落下,安放進墓室,奇怪的是,不是這裡頂到,就是那裡卡著,張劭的棺材半天都放不進墓室。

張劭的母親流著淚,撫摸著兒子的棺材說到:

“兒啊,難道你還有未了心願?”

於是,老人家吩咐停下來,稍等再安放。

沒過一會兒,送葬的人們就看見遠遠有白車白馬疾馳過來,車馬聲中,夾著悲慼戚的號哭。

張劭的母親雖然沒有看清來人的樣子,她非常肯定地說到:

“這一定是張劭的好友範巨卿到了,快快迎接。”

送葬的人對張劭母親的話語半信半疑。待正規化走近,果然證明張母所言正確。

正規化到了之後,弔唁張劭說:

“元伯你走了,從此你我死生異路,天人永隔,這一輩子,再無相見之日……”

話未說完,已經流涕失聲。

參加張劭葬禮的,據說有上千人。看到正規化因為亡友痛斷肝腸,眾人都為之落淚。

哭罷亡友,正規化親自拉起牽引靈柩的大繩。這時,棺木被順利安放進墓室。

為了追思悼念亡友,正規化在張劭的墳墓旁邊住了一段時間,為亡友守墓。他還在張劭的墓前種植了柏樹,守墓禮結束後,他才離開。

文後注:

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豐盛飯菜。

《論語》 卷九《微子第十八》:“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六、忘年之交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文學,博覽群書。

建安年間,漢獻帝在許昌建都,孔融累次升遷,做到了“將作大匠”(官名,相當於大良造,到漢朝時已無實權)。孔融見的曹操野心越來越大,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因此,他總是寫奏章諷刺曹操。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山陽郡守郗慮,很會見風使舵,因為孔融所犯的一些錯誤上奏,請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機羅織罪名,構陷孔融,其言辭大體如下:

孔融曾經與禰衡大放厥詞,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

他們的這些講法,顯然犯了大不敬之罪,因此被害。

孔融和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璃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公幹,並稱建安七子。其餘六人都與曹操兒子曹丕、曹植很有交情,且都被曹操闢為掾屬,只有孔融為漢盡命。

平原禰衡,字正平,也很有文采。禰衡自以為有文才、善言辯,因此桀驁不馴,喜歡諷刺時事,詆譭權貴,他只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愛他的才華。

那時,禰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因為意氣相投,於是結為好友。隨後,孔融寫奏疏推薦禰衡,並多次在曹操面前誇讚禰衡。曹操愛才,很想召見禰衡,但是,禰衡老是罵曹操。曹操雖然心裡痛恨禰衡,但出於對禰衡才華的愛惜,並不想殺他。既然不能為己所用,曹操就派人把禰衡送給了荊州的劉表。禰衡看不起劉表,又侮慢劉表。劉表沒有曹操那麼愛才惜才,不能容他。劉表又把禰衡推倒了江夏太守黃祖身邊,黃祖性子急,最後,禰衡被黃祖所害,死時候才二十六歲。

文後附:

1、《後漢書》 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2、何為“忘年交”?忘年交是指年齡相差20歲以上的兩個或多個人的交往,雖然說,這表面上看來是兩輩人(父輩和子輩)或(祖輩和孫輩),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年齡、時代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但是,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等等相似、相同即投緣對意,有其共同的“理想”、理念,相逢愉悅開心,話語投機,大有相識恨晚,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同道中人很有可能成為“忘年之交”情結。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在傳唱朋友之間的好交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