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引言:

初一女生,坐班級最後一排座位7個月,是老師故意為之?不姑息“受害者心態”,幫女兒從年級87名一路前進到年級第21名,心理諮詢師媽媽是用了什麼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坐最後一排7個月的初一女生

我們也許有偏見,但是命運並沒有偏見。——愛獻生

上次月考,我家大寶取得了班級第4,年級第21名的成績。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年級87前進了60多名。

一直關注豆媽的老粉兒應該知道 ,我家大寶五年級經歷了從長沙到煙臺的轉學,從六三制到五四制的轉變。

進入初中以後,一直坐在班級最後一排長達7個月,而且其中一大半的時間,同桌是一位非常調皮的男生。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上課時,這個男生經常干擾老師和同學的上課;下課時,他更是個活躍分子,他的調皮程度已經引起了整個年級的關注。

遇到這些情況,就有人跟我分析說:“你家孩子個子又不是特別高的,正常情況,怎麼也不可能讓她在最後一排坐那麼長時間呀。怎麼的,也該隔段時間換下位置吧。你看,是不是給老師送下禮,老師能給她調到前面去?”

“為什麼給你家孩子安排這種差生做同桌,成天跟差生在一起,不受影響才怪。我說呀,要麼是那家孩子給送禮了,要麼是老師故意針對你家孩子。”

大家覺得如果你家孩子遇到這種狀況,你會怎麼想?又會如何做呢?

我從這些分析中,倒是品出了一種“受害者心態”。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心理諮詢師媽媽跟女兒的對話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些人通常都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認為自己很可憐,沒有人疼自己的一種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受害者常常將責任歸結於他人身上,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就造成了受害者產生錯誤的心理認知。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跟孩子好好聊聊,但我可不想孩子陷入“受害者心態”。

1。判斷真實的情況

首先,我問孩子能不能夠看清楚黑板,能不能夠聽清楚老師的講課。

孩子說都可以,那就說明,

客觀事實是:坐在最後一排並不影響孩子的學習。

2。對事件進行正向解讀

針對大寶覺得跟這個男生同桌影響到自己學習的事情,我是這麼跟孩子聊的。

“你覺得跟這個男孩同桌對你的影響非常大嗎?”

“他上課總是戳我,動我的東西,確實會受到干擾。”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老師講的內容你是不是都學懂了?有不會的嗎?”

“那倒沒有,老師教的我都會。”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那你覺得,在你們班,除了你之外,有沒有什麼同學更適合跟這個男生同桌,比你更不受影響的?”

“那可能就是班長了,不過班長的同桌是我們班最後一名。”

“那就是說,如果你不跟這個男生同桌,也沒有更合適的人跟他同桌了,對吧?你看這是老師信任你,覺得你行,所以,才把這個同桌安排給你,你可不能辜負老師對你的這份信任呢。”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這麼聊完之後,大寶的心情就變得非常好,她甚至調侃說,班裡的女生裡她的性格最開朗。

而且,她還自己找出了一直坐在最後一排的原因,是因為她是小組長,如果她換了位置,整個組員就得變化。

你看,雖然一直坐在最後一排,有一個調皮的同桌,但我們家孩子不也實現了跨越式地進步。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家長不可姑息“受害者心理”

心存偏見的總是弱者。——塞·約翰遜

在我們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如何看待和應對這些困難,不同的心態,結果也會大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並不是由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B所產生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也被稱為非理性信念。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正如我們家孩子經歷的狀況,一直坐在最後一排是客觀事件,但是不是因為這個事而感到沮喪、生氣或者抱怨,是來自於我們如何解讀這個事件。

如果父母引導孩子積極地解讀,孩子就產生正向的情緒,但如果家長把孩子引到受害者的角度,孩子就會感到挫敗。

作為家長,想要讓孩子發揮積極向上的能量,能夠有充足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避免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心態上。

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這本書中,作者埃米莫林首先指出來的就是:

不要姑息“受害者心態”。

學生被老師排斥?警惕被害者心態,心理強大的父母造就成功的孩子

如果我們父母懷著受害者心態來養育孩子,就會低估孩子的能力,我們會為孩子感到難過,不忍心看到孩子處於困難之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或方便,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懷著這種心態時,會比孩子遭遇的困難更加阻礙孩子獲得成功。

孩子會覺得他就是那個值得同情的人,正因為面臨了這些狀況,他有理由或者就應該不成功 。從而真的把孩子變成了一個“受害者”。

成為有智慧的父母,確實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的,尤其需要我們自己建立一顆強大的內心。

我們父母強大了,才能夠引導孩子更自信、更堅韌、更幸福!

有智慧的父母即使再想給孩子美好和安全的未來,也不會把孩子隔絕在痛苦和現實之外,而是會努力地讓他們獲得必備的技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從而走向成功的人生。

“豆媽逗娃心理課堂”,一位心理諮詢師二胎媽媽,專注家庭與育兒。關注我!育兒不焦慮,家庭更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