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春天,是野菜的天下。

風吹草動,綠柳拂堤,春滿大地,此時的人們都在為野菜著迷。

“城中桃花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怎麼做都好吃的薺菜給春天開了頭,不多時,冒尖的蒲公英就開始鋪散開來等人採,還有輪番登場的馬蘭頭、香椿、花椒芽……人們對田野的期盼,經歷了濃油赤醬的冬天,抵達最高點。畢竟,誰不想用一口“鮮”衝散沉沉的冬天?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然而,細論起吃野菜的大軍,雨水充沛的江南歷來走在前面。據明代《姑蘇志》記載,當時的食材就已經達到“率五日而更一品”,即每五天更新一種時令鮮菜的高頻率。如今,眼見著菜市場上的野菜輪番上市,幾日一更新。倏忽間就來到了三月末,

艾草如夜雨春韭,窸窸窣窣的綠染田間,艾草青團也在此時隆重登場

說來也奇怪,拓寬味蕾的路上,第一次入口時的記憶似乎總是更加難忘。比如我,即使嘗試過如此多口味的艾草青團,心中最惦念的仍是大學時候,蘇州的同學帶來的自家做的芝麻餡兒艾草青團。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Q彈軟糯的艾葉米粉包裹新炒的芝麻內餡兒,

濃郁香甜

一小盒青團被妥帖的排列放著,捏起來看,綠色紋理在圓溜溜的青團上隱隱浮現,小口輕咬,青糰子

Q彈軟糯卻並不粘牙

,糯甜的透著清香,迫不及待的再來一口,

快要溢位來的黑芝麻餡兒纏綿著包裹住唇舌

,越嚼越香,口齒就這樣緩緩的被一顆芝麻青團攻佔

,恰到好處的甜,呼之欲出的青草氣,春天在嘴巴里醒來。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早先,瑩潤潤的青團其實是因寒食節而生的。古時,在清明前一兩日便會進入寒食節。在寒食節前,人們將“舊火”熄滅,清明時再燃,取新舊交替之意,稱為“改火”。這之間,不能生火的幾天,只能吃冷食,江南的青團應運而生。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遵生八箋》載,“遇寒食,菜其葉(楊桐葉,並細葉、冬青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道家謂之青精幹食飯。今俗以夾麥青草搗汁,和糯米作青粉團,烏桕葉染烏飯作糕,是詞遺意”,寒食禁火,可卻擋不住人們吃春的念想,化青為汁,和甜糯糯的內餡兒那麼一搭,盈盈最是春。

做青團用的野菜有泥胡菜、艾蒿、鼠麴草等數種,最常見的便是艾草為汁。艾草,也叫艾蒿、冰臺、醫草,《本草綱目》中說,“艾葉味苦,性微溫,灸百病。春季採嫩艾做菜食,或和麵做如彈丸大小餛飩,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飯,治一切惡氣”,可見清明吃艾草青團還頗有些春日療愈的功效。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艾草雖好,卻味道微苦,在北方人,幾乎只有端午節才會見到的用來驅毒辟邪的艾草,落在江南人手中,扭頭化身成為精緻風雅的青糰子。

一把春日裡鮮嫩多汁的野生艾草,在石灰水裡這麼熗制上一天一夜,再用大火熬煮,漂洗後再搗出汁水,此時的青汁如半碧春水,澀味散盡,清香滿懷。製作青團時,米粉也得精細著挑選,最好是

剛脫殼的米磨出的米粉

,滋味最是清甜,歷經錘擊,米粉和青汁慢慢融合,青青的色澤逐漸顯現。混合成團後,包裹上

新炒的芝麻

和成的餡兒,濃郁豐盈,香盛於甜。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手工青團製作」

野生艾草柔軟,需用石灰水熗制24小時,再經熬漿

如今,要吃一口鮮甜的“真艾草團”卻也是真不容易。在田間水畔,只要農藥撒過的地方就不會有艾草生長,野生艾草逐漸變少;再加上各色加工工藝的盛行,直接使用艾草麥青榨汁或者用艾草粉以做上色的青團越來越多,青團的本味逐漸被一味的甜膩覆蓋,春天的滋味彷彿越來越少。

還好,還有人在追尋自然的本真滋味,遵從傳統技藝做青團。手拿著三聯的朋友寄來的這盒青團,或白口直接吃,或微微加熱,口舌間旖旎流轉,江南的山野春之味在細嚼慢嚥間吃的人口腹熨帖。細究配料表,乾乾淨淨、純植物的食材完全可以放心的寄送給常年吃素的朋友。

嘗春,吃一次念一年的艾草青團

新炒的芝麻用艾葉米粉襯出濃香

江南春短,追從時令的野生艾草青團賞味期也只有這麼十幾天。“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錯過等一年的春味,大概是整日窩在格子間裡的我們擁抱自然最樸素的方式。

青團在口,盎然之間,風味不改,鮮活依舊。

作者:魯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