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天氣已進入深冬,江南的天氣陰雨較多,心血來潮月小夥伴去同裡玩耍,畢竟在蘇州這麼多年都沒去過同裡,陰雨霏霏的時候去應該別有一番體驗吧。

同裡是一座幽雅恬靜的居住型江南古鎮,既有園林式的水鄉景緻,又有東方威尼斯的人文情調。

這裡的古典園林與蘇州的園林相比,儘管規模較少,但精巧適度,簡樸淡雅,最典型的當數退思園。

園內綠水盪漾,古色古香,猶如步入天然的水墨畫之中,真可謂“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的寫實。

同裡古鎮攝取了湖水的智慧,保留了運河的情懷。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同裡因此有了千年不褪的這般風采。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同裡散落、錯落、素雅、安詳的古典韻味之中就蘊含了水道婉約含蓄的風韻。

我把腳步交給了同裡街道,把思想交給了同裡空中散出的古老氣味。

我要讓我的心去徜徉,讓它領受一下江南古鎮獨有的風情。

悠悠綠水,水活水清。

市鎮佈局一切環繞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園,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橋、民居、園林等融為一體,“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沿岸“屋宇叢密,街巷逶迤”。

鎮裡的民宅大都靠著水,粉牆黛瓦,錯落有致,河街並行,逶迤曲折,出門見河,夜眠枕河,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同裡鎮區市河總長514公里,水面937公頃,為鎮區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以上,平均每個市民佔有139平方米;石駁岸總長604公里,臨水民居546萬平方米,佔民居總建築面積的369%。

縱橫相連阡陌交錯的河道水汊,曲折幽深精緻典雅的小弄院落,千姿百態大小不一的石橋河埠,構築了“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典型江南水鄉古鎮的景緻。

歷史上同裡的園林構築都與水連在一起,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代詩人葉茵構築別業,稱“水竹墅別業”,園有十景,如“曲水流觴”、“竹風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與水相聯的水上景觀。

元代,同裡的“水花園”為葉振宗所居,地廣數里,在同裡湖畔。

明代同裡有“湖林別業”,為任秀之園第,地處龐山湖畔。

清代有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著名貼水名園“退思園”,在姑蘇眾多的古典園林中也是獨具一格的。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闢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等皆緊貼水面,園如出水上。

陳從周教授還高度評價了同裡的水:“同裡以水名,無水無同裡”。

明定同裡“前八景”中,不少景觀也以水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瀾”、“蓮浦香風”、“水村漁笛”。

“後四景”中“羅星聽雨”景觀,更是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

同里人喜歡水,同里人離不開水,同里人折服於水。

同裡是水做的,才會有女人的種種神韻。

因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習慣也比其他古鎮濃。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如今的同裡,河邊全是有藍布檯面的桌和藤椅,不時地可以看到喝茶聊天的遊客。

說到水不能不說橋,水多必然會橋多。

同裡的橋是進出小鎮的門戶和紐帶,建造得都比較考究。

如果說水是婀娜多姿的女人,那麼橋則是討好水的漢子,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博取水女人的心。

或以優美的弧度體現男人的體恤和溫柔;或以石板稜角分明的堆砌成平橋來展現男人的剛毅和粗曠;或以年代的久遠取勝或以內涵深邃而見長,以一個個好聽的名字來擷取水女人的芳心,或簡約、或內斂、或睿智、或祥和,如“小川”、“東溪”、“富觀”、“思本”、“普安”、“泰來”、“昇平”、“得春”、而“長慶、吉利、太平”則是眾所周知的三橋,每個名字都獨具匠心,苦煞了這些男人似的橋、橋似的男人。

萬籟寂靜,支耳細聽,每座橋下的水聲都不盡相同,那是嬌羞的水女人和橋男人耳磨廝鬢說著悄悄話呢?他們見證著小鎮的歷史,或輝煌或暗淡;水和橋始終默默地,和諧相依。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水是同里人生活的主要空間。

柔潤碧綠的河水無聲地流淌著,流過小鎮,也流進小鎮人的心裡,滋潤著水鄉人的生活。

歲月如水,水如歲月。

在同裡,不是領略“快意江湖”的滋味,而是感受水靜、境靜、心靜……

退思園的玲瓏雅緻,三橋二堂的遺骨風韻,羅星聽雨的浪漫情致……而同裡最具靈氣和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一灣水了。

這裡的水道古徑百轉蜿蜒不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