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本文是領悟壇經,原創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胡亂改寫。

學習佛法,不管是學了多久,學了多少年,如果對佛經沒有自己肯定的見解;對他人所說佛法見解之事,沒有一個明確的對錯判斷,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尚未開悟,尚未明心見性。

壇經中的神秀大師,比很多弟子的禪修功力都要高很多。他已是能坐到所有弟子對面的上座,已是佛法教授師。眾弟子也認為他的修為已很了不起,應當是禪宗衣缽和法脈的繼承者。

神秀大師在佛法的止觀禪修中,已達到了觀的境界,已明白要透過不斷的觀,來對治自己身心的煩惱。靠時時勤拂拭,來去除自己內心的貪嗔痴。不讓自己的內心染上貪嗔痴的塵埃,不讓自己的內心被貪嗔痴的塵埃覆蓋。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由於神秀大師還沒有證悟到空性,沒有實證到無我的境界,沒有實證到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尚未見到自性。神秀大師還不明白如如不動的境界是怎麼回事,不明白本來無一物是怎麼回事。因此,對自己的修為有多深,對自己的佛法的見解是對是錯,心裡沒底,不敢肯定。

這也是所有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所有沒有徹悟禪修者,即使修行了很多年,即使有了很高的定力,有了細微的觀的能力,依然也會像神秀大師一樣,對自己的修行證悟不敢肯定,對佛經、佛法的見解也不敢肯定的原因。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我們來看看壇經中,是如何描述神秀大師的狀況的: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大師獨自思維:眾弟子不作偈語呈獻給五祖,無非因我是他們的佛法教授。看來我必須寫出一首偈語,呈獻給大和尚。

我如果不寫偈語,大和尚如何知道我心中對佛法所有見解的深淺。我呈獻的偈語,應該只有求取佛法的善意,不能有覓求祖位的惡意。覓求祖位,就是凡人功利心,與大臣篡奪皇位有何區別?如若不呈遞偈語給大和尚,最終不可能得到禪宗的衣缽和法脈。這實在太難太難了!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五祖禪堂外面,有步行迴廊三間。擬請供養者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圖,以及禪宗五位祖師法脈傳承圖,留待世人學佛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神秀大師寫好偈語以後,數次想要呈獻給五祖。每當走到五祖的禪房前,心中就恍惚不定,滿身流汗,一直不敢把偈語呈遞給五祖。前後經過四天,總共十三次,都沒能把自己的偈語呈遞給五祖。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神秀大師暗自思維,不如把偈語寫在五祖堂前回廊的牆壁上。如果大和尚看見,倘若稱讚說好,我就出來禮拜,說這是我神秀作的偈語。如果大和尚不堪酌表態,就是我枉自在山中修行數年,受眾弟子的禮拜,更羞愧指導他們修學佛道。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當天夜裡三更,為避免他人知道,神秀大師自己拿著燈,把自己的偈語書寫在南邊迴廊的牆壁上。將自心了悟佛法的知見,全部呈現。神秀大師的偈語是:

自己的身體是覺悟的菩提樹,自己的心是覺照的明鏡臺,時刻不斷勤奮地拂拭,不要讓心沾惹上貪嗔痴的塵埃。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大師寫完偈語,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所有人都不知道這事。神秀大師回房後又想:五祖明天看見偈語,如果歡喜高興,就表示我與法脈衣缽有緣。如果不堪酌,就表示我自心還迷茫,業障依然深重,不能切合佛法,未能測度到佛意。神秀大師在房中不斷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佛曉。

不明心見性 對佛法就會像神秀大師一樣恍惚不定

慧能大師是徹悟者,是頓悟者。神秀大師是禪修者,是漸悟者。每個學佛者,也許都期望自己有慧能大師的頓悟能力,都希望自己是利根性的人。

如果我們不能像慧能大師一樣頓悟,即刻明心見性。就要像神秀大師一樣,依法修行,先達到時時勤拂拭的境界,然後再不斷修行,以使自己明心見性。

想要達到神秀大師的境界,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想要達到慧能大師的境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終身的努力。

點贊分享 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