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飲食文化,但是你知道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月餅又有哪些典故呢?

傳聞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端。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殿內盛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一起的飲食習俗。

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一起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顧主”。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出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稱謂的來歷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在我國有著十分悠長的前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開山祖師”。在漢代的時分,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月餅還可稱為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華夏廣大人民不勝忍受元朝控制階級的嚴酷控制,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抵禦力氣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尋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方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告訴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照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照應,起義軍如燎原之火。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快樂得急速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隱秘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季節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種類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贈給的佳品。往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當地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吃月餅的由來

古往今來,人們經常用“月圓、月缺” 來描述“悲歡離合”,旅居異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予厚意。 中秋節是個陳舊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著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峻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習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殿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劃。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奇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逢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劃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的製作從唐代往後越來越考究。那會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進口貨而叫做餅,是楊貴妃中秋吃月餅的時分看到月亮,心血來潮地說就把它叫做月餅吧,便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於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較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標誌。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聚會,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發展到今天,種類更加的繁複,風味因地各異。其間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寓意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生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香甜、安全,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全家分吃,所以逐步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月餅標誌著團圓, 陰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新年的第二大的傳統節日。 中秋之夜,月色皎白,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標誌,因而,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你中秋節吃月餅了嗎?

吃月餅的由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