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狀元,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考試,可以說是一個很平常的事,人的一生總要經歷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試,週考,月考,期末考……考試就是用來檢驗一定時間內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試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只不過在古代是以別的名稱出現——科舉。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狀元,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唐代科舉考試每年春天在京師長安的尚書省舉行,簡稱“省試。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所以當時的讀書人目標就是考上狀元。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狀元,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考上狀元談何容易,有人為此寒窗苦讀一生,如南宋有一位探花為了功名不曾迎娶妻子,只是孤身一人寒窗苦讀,考中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明朝萬曆年間,有位考生考了三十六年才終於考上進士。唐朝的時候就有一位考生自封狀元,居然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尹樞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勤奮好學,才學甚高。早年參加鄉試奪得頭名,於是又以解元身份參加會試,但是始終未能奪得名次。眼看年近古稀,家人都勸他不要再考,但他還是不死心,依舊想要繼續參加考試。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狀元,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唐德宗貞元七年,皇上委派禮部侍郎杜黃裳為主考官,將錄取進士和評選狀元的大權也交給了他。那次會考的舉子多達500餘人,三場考試之後,杜黃裳對眾舉子說:”你們都是苦讀聖賢的飽學之士,但錄取名額只有30個,哪些人最傑出,我還一時定不下來,有沒有人願意幫我評一評?

這時尹樞就說:“學生願意為大人效勞”。便開始提筆逐一題名、唱名,只是狀元的位置還空著,杜黃裳便問他提誰為好。結果尹樞毫無愧色地說:“今科狀元非老夫莫屬!”古今往來,敢自封狀元的恐怕只有尹樞一人!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狀元,還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同

就連杜黃裳也大吃一驚,沒想到尹樞能有這樣的自信。於是他找出尹樞的考卷,發現文采並不出眾,不然這四十年來,早考上了。

但是主考官卻覺得這份“毛遂自薦”的勇氣和膽量非常好,而且他雖然自己學的不好,卻能夠判斷其他人的優劣,所以主考官竟然認同了他做狀元,也是一件奇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