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中華的決心,為何不能打敗趙國?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打敗韓國之後,更加堅定了秦王嬴政統一中華的決心。但是面對與秦國實力相差有限的趙國,這場仗怎麼打?怎麼規避楚、魏、燕、齊四國的合縱打擊?接下來我們來深入瞭解秦趙大戰。

趙國之殤

當時,趙國是戰國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有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指揮者,如趙武靈王、廉頗 、趙奢 、李牧、龐煖 等,尤以廉頗、李牧最為著名,軍隊也有數十萬精銳之師,且因連年同秦國作戰,百姓也十分熟悉軍事。但其君主多為無能之輩,對奸佞之臣言聽計從,聽信讒言殺了李牧,且在長平之戰戰死四十五萬,精銳盡失,最後難逃滅亡。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 四年),秦國國君秦莊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 (秦始皇 )繼位。秦王政繼位後,採納謀臣尉繚 、李斯的建議,用重金收買六國權臣,破壞諸侯合縱,在軍事上實行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方略,以實現統一天下。

秦國統一中華的決心,為何不能打敗趙國?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秦趙戰爭,淵源已久

秦滅趙國之戰,前後歷時八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佔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佔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佔領城池。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南),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大敗秦軍。桓齮奔還。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軍擊敗。但趙軍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鄲(今河北境內)。

秦國統一中華的決心,為何不能打敗趙國?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二階段,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正當秦軍消滅韓國時,趙國遇到嚴重旱災,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佔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派軍乘趙國大飢之機從兩個方向對趙國發動進攻。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王翦利用趙王遷庸碌無知、其寵臣郭開貪財好利和嫉賢妒能的弱點,使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遂命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為將。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李牧治軍有方,愛護部屬,在邊防與官兵共同生活、戰鬥多年,頗得士心,被殺後軍心渙散。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佔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國在趙地設定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又為秦軍擊敗。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國徹底滅亡。

秦國統一中華的決心,為何不能打敗趙國?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