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名字比外國人還長還難記,最長包括父

說起名字長度,我們中國人好像大都是三個字兩個字,四個字的也有但是比較少見,像那種名字像一串火車一樣的名字也不是沒有,只不過是在少數民族才有這樣的名字,而且平時也不會用到。

這個民族名字比外國人還長還難記,最長包括父

有人說:外國人的名字很長, 很難記。

我卻說: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長, 更難記。

有人說:外國人說話與中國人說話是倒過來說的, 很有特色。

我卻說:苗族說的話與漢族說的話比較, 也是倒過來的, 而且非常奇特哩!

你信不?若不信, 請到苗嶺新都凱裡市苗族地區體驗一下便知曉了。

凱里素稱“苗族大本營” ,“千里苗疆腹地” 。這裡的苗族為黔東方言。境內苗族有自己的姓氏, 主要有“西” 、“方” 、“柳” 、“尤” 、“勾” 等姓氏。苗姓平時很少使用, 也不連上名字, 只是在識別某地某家某人屬某個宗支時才使用, 多半是用來說明其所屬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 苗姓只是姓氏的最原始的姓氏的雛型。苗族人名系子父連名, 即子名在前, 父名在後, 與漢族姓氏大不同。比如本人的名為“富” , 父親名為“金” , 其人名字為“富金” , 但起名為“富” 的往往不止是一個, 還有很多同名同姓的, 唯一的區別辦法是將其名字往上連線, 可直連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名。比如其祖父名確、曾祖父名古、高祖父名當, 故直接簡稱:富· 金· 確· 古·當, 即五輩連名了。女父連名也同一樣, 如富的妹妹名幼, 連名至五輩即幼·金· 確·古· 當。有時不需要往上連多代之名, 可加地名以示區別。如富老家為爐山鎮平初村, 往往又稱富金· 長稻(平初)或富金·長稻· 琛整(爐山)。如要連遠一點, 可加到凱里、貴州, 甚至中國之地名。

按照苗族的子父連名法, 可一代一代往上溯, 直接追溯到最早的祖先。如貴州省凱裡市凱棠鄉的苗族張氏, 可從第44 代生富往上溯即;生富、富卡、卡乜……苗族姓氏稱呼比較講究, 當面只稱本名, 不連父名, 如當面稱名連父在內,便視其為不尊重對方。

苗族使用漢姓, 在凱里的歷史考查中, 最早使用於春秋時期, 後者為明、清時期。如“勾” 姓即勾支吳姓使用了春秋時期外, 其餘都系明、清才使用漢姓。明弘治十七年, 巡撫貴州都御史劉洪從百家姓編號賜以少數民族漢姓。清雍正元年, 復設凱里營, 雲貴總督鄂爾泰陳報經理“苗寨” 事, 要改苗姓為漢姓, “各照祖先造冊”或“官為立姓” 。從此, 凱里城鄉苗族均有漢姓, 有同宗同姓、同宗不同姓、同姓不同宗等情況。苗族使用漢姓,一般只使用於社會事務場合, 家內或族內交際仍使用苗名。

在給苗族賜姓時, 除“官為立姓” 外, 一般都按苗名譯音套漢字, 使苗族出現姓氏不同卻同宗的現象。如金、姜、焦、張4 姓便是同宗不同姓。據說在立姓時, 一戶苗族人家有4 個兒子, 分別起有苗名, 緊、漿、菊、長, 意為忙、俏、砥柱、網魚蝦具。但由於苗語為八個聲調, 聲韻母比漢語拼音多, 漢字中沒有準確的同音同意的字, 只好按近音字定姓, 所以, 凱里一帶的苗族金、姜、焦、張四姓通常稱為“一家人” , “同祖宗” ,“互不開親” 。

當然, 也有多向性穿插遷入而改姓的, 如元代元泰定年間, 苗族王氏從八寨遷入凱里分居後, 在格衝大苦的改姓明, 在舟溪情郎的以苗名譯音姓李;元代元年, 張氏從臺江檯盤遷凱棠梅香後改姓楊, 參加楊姓宗族;明弘治年間,楊氏從雷山西江控拜遷入凱里腳高, 清代以苗名譯音啟用陳姓;又如清乾隆年間, 苗名叫“攏” 的苗族青年從雷山西江遷凱里九寨臺夷, 與龍姓人家之女結婚,先後生有3 個兒子, 大的名想, 二兒起名卡, 三兒起名條, 與父連名, 分別稱想攏、卡攏、條攏。三子均以父名“攏”譯音與母姓相同而用龍姓。以後, 除三兒留居臺夷外, 大兒想攏遷住清平(爐山), 卡攏(二兒)遷居龍場鎮華界, 仍然用龍姓。

後人為便於區別, 故有“龍女支” 和“龍男支”(原龍姓)之區分。明洪武年間, 夏國公鎮遠侯顧成從江南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入黔, 其五世孫顧良相任香爐山千戶所指揮而私動官軍攻打蒙司失敗, 潛匿開懷, 取苗名幫丟, 與苗女結婚融入苗族,生有熊幫、松幫、右幫、交幫四子。其後裔分居凱棠、開懷、大中、金井等地, 大多沿用顧姓, 部分用王、唐、周等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