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二十五歲的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龍虎將軍、右都督努爾哈赤正式興兵,以父、祖所留下的十三副鎧甲和大明賜下的三十匹馬為起家資本,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征程。在遼東女真的社會組織形式中,為了更好地進行狩獵和遷移活動,女真半遊牧半漁獵部落需要集中人員一同行動,而這個彙集大家行動的首領稱為“牛錄額真”,他所指揮的多人兵民混一組織就叫做“牛錄”,這就是遼東女真部落最開始的社會組織。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當時一個“牛錄”大約涵蓋了一百到三百戶人口,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單純設定牛錄已經不能滿足部落的統一圍獵或者作戰需要,於是女真各部紛紛在牛錄上設定更大的指揮管理層次,用各色旗幟作為標識和方位標誌。在女真語中,旗幟被稱為“固山”,所以努爾哈赤的建州左衛兵民合一組織就 叫作“固山”,漢語譯為“旗”。努爾哈赤的建州左衛剛開始興兵征伐的時候,以黑色旗幟為統一指揮標識。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三衛,初步建立起國家雛形,因為治下的人口大量增加,統治的區域也擴充套件迅速,為了更好的管理部族,努爾哈赤增設了親領“固山”,以紅旗為標誌,原先的黑旗固山則交給了功勳卓著的親弟弟舒爾哈齊指揮。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建州女真吞併了海西女真哈達部,將哈達部收編為屬民。努爾哈赤考慮到哈達部比較完整,不便直接並進建州,於是增設白旗“固山”,負責管理哈達部民眾。白旗起初名義上由哈達部首領吳爾代管理,後來努爾哈赤長子褚英被授命統管白旗。這個時候,建州女真有了紅、黑、白三旗(後來紅旗改黃旗、黑旗改藍旗)。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同時,努爾哈赤參照金國當年的“猛安謀剋制”,對建州女真的社會組織架構進行大規模改造和重建,建立了“牛錄”領丁三百人(不是全牛錄三百人,而是含有三百人的壯年男子)、五個牛錄組成一甲喇,五個甲喇建一固山(即一旗)的制度,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各級首領。不過此後若干年這個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建州女真的兵民合一社會制度比較混亂。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因權力之爭而導致決裂,舒爾哈齊最終被兄長幽禁致死,所領有的藍旗也被一分為二,一半由舒爾哈齊次子阿敏統領,另一半交給了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並新建了紅旗作為這一部分固山的標識。至此,建州女真有了黃、藍、白、紅四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女真已經統一了除葉赫部之外的所有遼東女真部族,漠南蒙古諸部也有前來歸附者,努爾哈赤勢力範圍內的人口和軍隊是他三十多年前起兵時的上百倍規模還不止,地廣民稠,急需建立新的統治方式以更好地治理領民。於是,努爾哈赤在這一年把領下的全部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重新調整改造,設立了八個旗分:自己領有的黃旗(即最早的紅旗)析分為為正黃、鑲黃兩旗;長子褚英領有的白旗(此時褚英已死)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舒爾哈齊所領藍旗(即最早的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一共是八個旗分。這就是日後滿洲(漢軍、蒙古)八旗制度的起點。

在設立了八旗制度後,努爾哈赤又釐定各旗標識,規定了正色旗的標識為純色正四方形,中間繡龍,龍首向後;鑲色旗標識為五邊形(右邊為兩斜邊,其餘各邊為直邊),其中鑲黃、鑲白、鑲藍三旗旗幟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中間的龍首向前方(這個各旗標識制度,是在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的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才最終完善落實的。)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設立八旗的時候,建州女真各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鑲黃旗旗主:由努爾哈赤親領,三個嫡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此後被授命管理各牛錄,是實際上的兩黃旗“小旗主”。

正紅旗、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擔任,代善長子嶽託為正紅旗“小旗主”,次子碩託為鑲紅旗“小旗主”。(後來嶽託改任鑲紅旗旗主。)

正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八子洪太(皇太極)擔任,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長子杜度為正白旗“小旗主”(不過很快杜度被調走,正白旗沒有了小旗主)。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長子杜度擔任,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為鑲白旗“小旗主”。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莽古爾泰同母弟、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為正藍旗“小旗主”。

鑲藍旗主:由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統領,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為鑲藍旗“小旗主”。

努爾哈赤依仗著這組織嚴密、戰鬥力極強的八旗制度,經過四十年的征討,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自立為汗、建國號“金”,改元天命,這就是後來清朝的前身——遼東後金政權。

在努爾哈赤時代,建州(後金)各旗的實力對比如下:

正黃旗——領四十五牛錄

鑲黃旗——領二十牛錄

正紅旗——領二十五牛錄

鑲紅旗——領二十六牛錄

鑲藍旗——領三十三牛錄

正藍旗——領二十一牛錄

正白旗——領二十五牛錄

鑲白旗——領十五牛錄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得知,努爾哈赤的正黃旗領有四十五牛錄,實力最強,幾乎相當於其他各旗的兩倍,因為兩黃旗是努爾哈赤親領,所以實力強一些也是正常情況。而正黃旗之下,實力排名第二的,就是領三十三牛錄的鑲藍旗,那是不是鑲藍旗在八旗中的排名就是第二呢?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

八旗起源中,其餘七旗都是由努爾哈赤本人或者兒孫輩統領,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彼此之間的關係密切,而鑲藍旗卻並非努爾哈赤後裔朔統領,只是由他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濟爾哈朗管理,這在血緣紐帶上就遠了一層。

更加尷尬的是鑲藍旗(包括之前的黑旗、藍旗)兩任旗主舒爾哈齊、阿敏父子先後和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產生過尖銳的矛盾,導致舒爾哈齊、阿敏父子都是被奪旗、幽禁致死,鑲藍旗實在是兆頭不佳。

幸好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在父兄遭遇厄運後韜光養晦、低調做人,緊緊抱住伯父和堂兄的大腿,這才堪堪保住了舒爾哈齊一脈朔遺下的鑲藍旗旗分,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整個努爾哈赤、皇太極在位時期,鑲藍旗雖然握有數量第二多的牛錄,卻絲毫沒有相應的地位,只不過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的工具而已,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任意驅使,濟爾哈朗只能曲意奉承,以維護這僅存的家族傳承。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後金汗努爾哈赤將親領的兩黃旗進行拆分,正黃旗被一分為二,由嫡出的兩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平分,鑲黃旗則分出十五個牛錄給最小的嫡子多鐸,並立下遺囑,自己去世後,鑲黃旗剩下的牛錄也都給多鐸。之後,努爾哈赤在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將鑲白旗旗主、自己的長孫杜度調往鑲紅旗,準備把鑲白旗交給多爾袞,但是努爾哈赤在這一年去世,而杜度已經調往鑲紅旗,多爾袞尚未正式接收鑲白旗,正白旗旗主皇太極抓住機會,奪取了旗主空缺的鑲白旗,交給自己的長子豪格統帶,並在隨後的推舉汗王過程中乘勢拿下了後金大汗之位,完全壓制住了三個年幼的弟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登位後,皇太極以大汗之尊,強行把自己的正白旗和長子豪格的鑲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所統帶的正黃旗、鑲黃旗對調旗幟,兩白換兩黃,以彰顯“汗位正統、必用黃旗”的意思。另外,因為努爾哈赤生前已經將正黃旗分給了阿濟格和多爾袞,自己只親領有鑲黃旗,所以鑲黃旗成為後金汗王唯一統管,之後就成為八旗之首,並一直保留這個傳統直至清末。

歷任清朝皇帝,所屬旗分都在鑲黃旗內,並且鑲黃旗中除了皇帝及其後宮嬪妃、未分府子女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宗室子弟,這也可以看出鑲黃旗在八旗之中的首旗地位。

皇太極登位後,將八旗分為左右兩翼,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四旗;以正黃、正紅、鑲紅、鑲藍為右翼四旗。並詔令以後出行圍獵、行軍駐防、操演大閱等事,均依左右翼分旗而行。傳統禮儀制度上,以左為尊,八旗中左翼第一旗就是鑲黃旗,而右翼最後一旗則是鑲藍旗,這明明白白的表示出:八旗之中、鑲黃旗排名第一,鑲藍旗排名最後。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之後,八旗的旗幟標識和顏色又多次進行調整,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後金汗皇太極趁正藍旗旗主德格類病死的機會(前任旗主莽古爾泰在三年前已死),把正藍旗奪了過來,和自己父子所掌管兩黃旗混編,組成新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命長子、原鑲黃旗旗主豪格改任正藍旗旗主,自己則親自統領兩黃旗。

十三年後,清順治五年(1648年),皇太極已死,後金也已經改國號為清,併入關爭奪天下。實際執掌清中樞全權的攝政王多爾袞在和豪格的爭鬥中大獲全勝,豪格下獄瘐死,多爾袞奪取正藍旗,和自己正白旗混編,重組新的兩白旗,並把原鑲白旗改為正藍旗。

清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因墜馬傷重去世,十三歲的順治帝得以親政,並秋後算賬,把多爾袞的兩白旗沒收,以皇帝親領的兩黃旗和沒收來的正白旗為“天子自將”,成為直屬帝室的“上三旗”,把鑲白旗還給了豪格的後裔,原阿濟格所屬得正藍旗則拆分給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餘下的部分組成新正藍旗,歸屬多鐸後裔。此後,八旗旗幟再也沒有更改過。

八旗之中,哪一旗地位最低?

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作為八旗之末的鑲藍旗從沒有被牽扯進去,旗主濟爾哈朗還成為了和多爾袞並列的“輔政叔王”,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激烈詭異的朝政爭鬥之中,維護著來之不易的家族旗分,總算沒有讓鑲藍旗遭遇被換幟、被吞併、被拆分的命運。這樣看來,所謂福兮禍兮、尊卑得失,也不算是那麼重要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