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賢宦篇

一、馮寶

大太監馮寶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年間掌管東廠監理御馬監。隆慶六年、穆宗駕崩,遺名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以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馮寶也成為了顧命大臣之一,萬曆元年,神宗朱翊鈞繼位之後,馮寶進一步受到重用,晉升為掌印太監,協助李太后一起負責小皇帝的教育。之後張居正在馮寶的推薦之下才成為萬曆的老師。再後來他和張居正聯手搬到了內閣首輔高拱,張居正取而代之。

正是在馮寶的支援之下,張居正輔導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不少史學家認為正是張居正改革使得明代往後延緩了六七十年的時間。這當然要歸功於張居正,但是馮寶的內部支援也是一份重要力量。僅憑這一點,馮寶在明朝的歷史上就功不可沒。

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另外,史載,萬曆四年,馮寶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平反了很多冤獄。而他對自己的弟子要求也很嚴格,使他們不敢胡作非為,因此很多京城老百姓都認為馮寶是一個不錯的人。儘管後來遭到了清算,他確實貪汙了一些錢財,確實也並沒有什麼過分的大錯。

二、王安

王安最早隸屬於宦官馮寶名下,萬曆二十二年,由陳矩推薦給皇帝,受命為皇長子伴讀。但是當時的鄭貴妃一心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所以經常找皇長子的麻煩,著名的“梃擊案”的發生和她不無關係。王安則處處庇護皇長子,最終皇長子即位,王安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在任期間,王安聽取汪文言的意見,勸皇帝實行各種有利於國家的政治措施,起用忠直的大臣鄒元標、王德完等,朝廷內外都異口同聲的稱讚他品德好。大學士劉一燝、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都很尊重他。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駕崩,他的寵妃李選侍和心腹宦官李進忠等,圖謀挾持皇長子以擴張自己的權力,王安知曉後向楊漣揭發了這個陰謀。在楊漣和劉一燝等入內和光宗遺體告別時,王安騙李選侍把皇長子搶了出來,並擇吉日登帝位,是為明熹宗。從以上種種事件可以看出,王安確實有德有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功臣。

三、陳矩

陳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選入宮,萬曆二十六年,陳規一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管東廠。據載,他寬宏大度為人正直,外出辦事廉潔安靜,從不作威作福,擾害百姓,被驛站的人成為“佛”。

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陳矩以掌東廠兼掌司禮監印,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這在明代宦官中也是少有的。雖然如此,他並沒有濫用權力,而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萬曆後期,為了增加財富,神宗開始增收收各種雜稅,礦稅就是其中一種,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許多正直的官員先後疏諫,遭到神宗的嚴懲,但是陳矩依然站在了神宗的反面,最終礦稅停止徵收。

據載,他在掌管東廠的時間裡,是東廠抓捕人數最少,也是京師秩序最為穩定的一段時期。陳矩死後,文武百官都親自弔唁,船速白衣服的人多到堵塞道路,大學時朱賡、李廷機、葉向高親自在棺前祭奠。由此可見,陳矩不僅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也頗受大臣、名仕的敬慕。

四、王承恩

明末太監王承恩自由入宮。天啟二年(1622年)受命侍奉信王朱由檢,由於兩個人年齡相仿,身世相似,兩人很快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關係。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即位,王承恩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達到了他人生職業的頂點。

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軍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打到北京城下,而這時朝廷之上已經沒有了大臣們的身影,只有王承恩一個人帶著禁衛軍苦苦守衛皇宮。幾天之後,崇禎皇帝頂不住壓力,登上了煤山自縊身亡。王承恩痛哭不止,也跟著崇禎西區。至此,王承恩對大明和崇禎的忠心昭然若揭,他可能是最後一個誓死不棄大明王朝的太監,最後一個忠於大明的太監。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順治帝被他的忠心感動,還專門撰寫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揚,康熙帝也曾為他樹碑立傳,還曾親自前往祭奠。

五、鄭和

鄭和本名馬三寶,生存年月不詳,12歲做了太監,因為靖難之役時立下戰功,受到朱棣的重用,賜姓“鄭”,改名鄭和,升任內官監太監。從1405到1433年,鄭和奉命七下西洋。《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總共出使過36個國家。

明朝十大太監,究竟幾人為奸,幾人為賢?(賢宦篇)

從國際上看,鄭和七次下西洋,與西洋各國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極大地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從國內來看,農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實行閉關鎖國的禁海政策。而鄭和七次下西洋則在某種程度上開拓了海外貿易,還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促進了國內的手工業生產,加強了中外聞名的交流,也留下了一些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把我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了高峰,為人類的海洋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而言之,不論從從國際還是從國內兩個方面來看,我們再怎麼表揚鄭和的功績也不算過分。可惜的是,正如柏楊所描述的那樣,鄭和與張騫對國家的貢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行文至此,我們總體上介紹了大明王朝的十大太監(當然明朝的太監遠遠不止這個數),這些太監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奸宦,主要有魏忠賢、劉瑾、王振、汪直和曹化淳;一類為賢宦,主要有馮寶、王安、陳矩、王承恩和鄭和。之所以這樣分類,主要鑑於這些太監們對大明王朝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損害和貢獻而言的,當然這僅僅是一家之言,可供探討和交流的地方還有很多,因此,期待和歡迎大家交流探討。(本文為上篇《奸宦篇》的下篇《賢宦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