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在前兩篇文章當中,我以《紅樓夢》裡薛寶琴所創作的前兩首懷古詩為線索,回顧了赤壁之戰和交趾之戰這兩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曹雪芹不愧是個“全才”,他在書裡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涵蓋了中國古代醫藥、茶藝、繪畫、建築設計、詩歌創作、飲食、服飾搭配、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等等等等。說《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實不為過。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借著薛寶琴的第三首懷古詩繼續往下說。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鐘山懷古》,全詩如下: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所以,我們就從“鐘山”說起。

1 鐘山之謎

鐘山其實也叫紫金山。而說起鐘山,那就不得不提春秋戰國史當中的一個片段。

相信讀者朋友們對越王勾踐應該非常熟悉。勾踐繼位以後,越國被吳國打敗,只能被迫求和。求和的代價是勾踐和范蠡都要到吳國當人質,為期三年。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三年以後,勾踐和范蠡終於被釋放了。返回祖國以後,勾踐食不甘味、臥薪嚐膽,與百姓同甘共苦,並慢慢積蓄力量。十年之後,越國終於轉弱為強,這個受夠了白眼與嘲笑的國家,開始默默等待著一個能夠“逆襲”的機會。

當然,機會總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領兵參加黃池之會,逐鹿中原,與晉國會盟。為了彰顯吳國的勢力強大,夫差精心挑選了軍隊當中的全部精銳。這次出兵,吳國佔盡了風頭,一路攻破了楚國、齊國、魯國等,在北伐的過程中成為了一代霸主。然而,樂極生悲。吳國在前線風生水起之時,遠在姑蘇的吳國都城被早已經準備好報仇的越國偷襲了。

這時候的夫差“蒙圈”了,他跟晉國定下盟約以後匆匆折返,卻隨後在跟勾踐軍隊的交鋒當中連連慘敗。夫差只能想辦法跟勾踐議和。幾年以後,勾踐再次率兵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吳軍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耗殆盡了。又過了幾年,勾踐率軍攻破了吳國都城,夫差走投無路只能自盡了斷一生。而勾踐滅吳稱霸,遷都琅琊,成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然而,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結束時說的,歷史的長河裡,唯一永恆的,只有不斷的變化。

勾踐的中原霸業傳到了兒子鹿郢和孫子不壽手裡,這兩位繼承人不負厚望,都將越國的基業延續得很好。可是,不壽的太子朱勾等不及要繼承王位了,於是他弒君弒父,隨即自立為越國的君主。朱勾可以稱得上是勾踐之後國力最強、武功也最為顯赫的郡王,而越國跟齊國、晉國和楚國的實力不相上下,成功邁入了“四強”的行列。

可惜,好景不長。朱勾殺父篡位的行為,成為了後世的“榜樣”。越國在後來又發生了三次弒君篡位的事件,導致了內亂不斷。越國好容易邁進了“四強”的隊伍,可是也禁不起這樣的折騰。越王無顓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將國都重新遷回會稽,退出了中原大地的舞臺,從而也未能進入“戰國七雄”行列。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於是開始稱王。這下子把楚國的楚威王惹急了——三百多年以來,楚國稱王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行為,楚威王看著齊國和魏國這樣的“大不敬”,當然要給他們點兒顏色看看。公元前333年,楚國興兵討伐齊國,這一路看見誰就揍誰,順路把越國給打敗了。

越國兵敗,楚威王樂壞了,就在原地掘山埋金,建了金陵邑。楚威王這樣做,一則是慶祝勝利,二則好用金子來鎮鎮他的霸氣和王氣。於是,這座山就得名為“金陵山”——這就是鐘山最早的名字。當然,南京的別名叫做“金陵”,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2 鐘山的歷史變遷

漢代的時候,金陵山改名稱鐘山。原因是因古代的“風水先生”認為鐘山是“龍脈”,而王氣所“鍾”之處,就是王氣集中匯聚的地方。所以,金陵山變成了鐘山,也被人們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據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來到江東,準備和東吳的孫權結盟,這樣劉備和孫權就能聯手對抗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在諸葛亮路過林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的時候,看到鐘山北靠長江天險,山巒巍峨連綿,像是蛟龍一樣;而山的地勢險固,頗有虎踞龍盤之勢。於是,諸葛亮在此發出了感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

這一次出行,讓諸葛亮對鐘山念念不忘。他勸說孫權將來一定要在這裡建立都城。在赤壁之戰勝利以後,孫權就聽了諸葛亮的建議,遷都南京,並把“林陵”這個名字改為“建業”。而自孫權之後,東晉也建都在此;南朝的宋、齊、梁、陳也都把都城選在了南京。於是,因為鐘山的地勢得天獨厚,南京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不過,鐘山的名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東吳時期,因為漢秣陵尉蔣子文戰死在了鐘山,於是鐘山改名成了蔣山。到了東晉初期,當地人常常會看到但凡有陽光的時候,蔣山之上都會呈現一片美麗的紫色光彩,於是就把蔣山稱作是“紫金山”。當然,這個紫色的光彩,實際上是紫色的頁岩在陽光的折射作用下散發出的光澤。南齊的時候,因為紫金山的位置在城北,人們又把它叫做北山。後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就選址在這裡,於是北山又成了“神烈山”。

佛教也非常青睞鐘山。六朝時期,因為佛教傳播廣泛,建立在鐘山的佛寺多達七十多座,一時間“多少樓臺煙雨中”,聞名於世的靈谷寺就建造在這裡。

因為紫金山東麓松木參天,所以有“靈谷深松”之美譽。去過靈谷寺的朋友應該不會忘記,靈谷寺的無量殿可是一座中外馳名的建築。它從地基開始一直到頂部,都是用磚塊砌成的,沒有一處使用了一丁點兒木材。這個工程可以說非常複雜,當時的工匠用的是建造拱橋的辦法——先砌好幾個橋洞,然後連疊為一個巨大的拱形圓頂。用這個辦法建造出來的殿頂非常牢固,歷經了幾百年的滄桑,依然完好無損,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我國現存的幾座無量殿當中,以鐘山靈谷寺無量殿的歷史最為久遠、規模也最大。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鐘山靈谷寺的碑刻也堪稱一絕。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作畫、詩仙李白作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誌和尚像贊碑,在這裡並稱為“三絕碑”。這處古蹟久負盛名,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顆耀眼的明珠。

3 絕佳的風水寶地

鐘山不僅受佛教歡迎,它還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風水寶地。

由東吳的孫權開始,鐘山就成了之後歷代帝王以及功臣們首選的陵墓選址。我們就先說說孫權墓吧。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孫權墓又叫蔣陵、吳王墳、孫陵等等。這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孫權下葬以後,皇后步氏和潘氏也葬在這裡,後來宣明太子孫登也被安葬在蔣陵的附近。不過,如今的蔣陵只留下了一個很小的墓冢,附近有一個石碑、一個註釋碑,還有一座石橋和一個石像而已。至於陵墓的其他究竟被遷往何處,尚無定論。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根據史料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修建明孝陵時,想留下孫權的墓地為自己看守陵墓,特意保留了蔣陵,只將陵前的一對石麒麟給遷走了,其餘物品仍在原地保留了下來。明孝陵的神道當時也是特意繞開了蔣陵進行建造的。

除了孫權、朱元璋和馬皇后,南朝的高僧寶誌的墓塔也在鐘山;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和常遇春也葬在這裡;推翻封建帝制的偉人孫中山去世後,陵墓也建在此處。這僅僅是巧合嗎?

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們都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不管是什麼地方被認定為風水寶地,就算再好,通常情況下,這裡一般也只能夠埋葬一位帝王。被選定的地方當然也可以被同一個朝代所有帝王共用,打造成一個帶有家族性質的帝王陵墓。而不同朝代的帝王埋葬在同一個地方的情況非常罕見。

這裡要說一個“八卦訊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選址在鐘山,其中有個令人吃驚的巧合。經過考證,東吳帝王孫權與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原本應該同屬於一個家族。還有個民間的傳說:孫中山先生在就任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有一位大和尚就曾經向他推薦過鐘山這塊風水寶地。

鐘山成了歷朝歷代頗受歡迎的“風水寶地”,而還有一位名人也將墓地選在了這裡。

4 又一個名人的選擇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蔣介石。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大家可能也有所耳聞: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在去世以後,靈柩一直都沒有安葬,只是暫時找了個地方安放著。主要原因是這父子倆期待著能夠“葉落歸根”,回到大陸長眠。

而蔣介石在生前就把陵墓的地址選在了鐘山的明孝陵和孫中山陵之間。為什麼他也喜歡這塊“風水寶地”呢?其中原因也跟東吳帝王孫權有關係。

蔣介石曾經考慮過死後要安葬在自己的故鄉奉化,跟母親的墓地挨在一起。

後來,他多次去中山陵拜謁,被山裡優美的景色打動,又非常喜歡這裡山巒雄偉的氣勢,就動了想埋葬在中山陵附近的念頭。

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蔣介石想起孫權為了避開自己祖父孫鐘的名諱,就把鐘山改名成為“蔣山”——這個“蔣”字正好是蔣介石的姓氏,這樣一來,彷彿一切都是天作之合。於是,蔣介石決定要把陵墓選址在這裡。

為了死後能夠安葬,蔣介石還請了一位高僧親自為自己選地方。找來找去,高僧定了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的一塊地。此處的地勢比明孝陵高,又比中山陵低一些,非常符合蔣介石的心意。

只可惜,這裡註定不能夠成為蔣介石的陵墓。他倉皇敗退,逃去了臺灣。直到死後,“葉落歸根”也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5 《鐘山懷古》究竟為誰

在回顧了鐘山的歷史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紅樓夢》。

薛寶琴作為書中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她作的詩,應該是暗含了全書結局或者重要人物命運走向的。

這首《鐘山懷古》寫的是一個叫做周顒的人,據史料記載,他是南北朝時期南齊的一個地方縣令。這個人可以算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宋代張敦頤在《六朝事蹟編類》就寫到過:

“文帝為築室於鐘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至齊周顒亦於鐘山西立隱舍,休沐則歸。…… 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周顒這個人表面上追求“超凡脫俗”,想要過隱士的生活;可實際上他一輩子仕宦不斷,從來沒有過先歸隱再復出的事情。他在鐘山修了一處居所當作“隱舍”,其實就是他個人的“度假樂園”,每逢節假日才去住幾天而已。所以孔稚珪寫了篇文章,

以諷刺所謂的一些“隱士”那種實際上貪圖功名利祿的的虛偽。

《鐘山懷古》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說的是:“你哪裡有什麼名利觀念?”這就是以反諷的手法來寫周顒假意隱居鐘山的事情。

後面的幾句都不難理解。“無端被詔出凡塵”是譏諷周顒無緣無故就“復出”,又離開了隱居之地去做官了;“牽連大抵難休絕”說的是這個人想要歸隱山林都不可能,總有世俗的種種將他牽絆;最後一句的意思更加明顯了:“莫怨他人嘲笑頻”,歷來嘲笑隱士“身在江海上,心居魏闕之下”的人有很多,並不是只有孔稚珪譏諷周顒——自己心意不定、心志不堅,假裝歸隱就不要埋怨別人的嘲笑。

《紅樓夢》裡一座山名人齊聚,薛寶琴懷古詩裡透露端倪

紅學界大致認為,這首《鐘山懷古》實際上比喻的就是李紈。她青春喪偶,心如“槁木死灰”,一心撫養賈蘭,對外界之事可謂是“一概不問不聞”。因此,詩中說她不曾為“名利”所羈絆。

不過事情後來發生了轉折。賈府敗落以後,賈蘭“爵祿高登”,而李紈則母憑子貴,不僅“被詔出凡塵”,而且還“戴珠冠,披鳳襖”。作為一個官員的母親,她不得不這樣,因而說“牽連大抵難休絕”。

李紈的判詞裡有一句,想必大家都記得:“枉與他人作笑談”。這一句看上去似乎也跟懷古詩裡“莫怨他人嘲笑頻”有對應之處。

那麼,李紈究竟是不是心甘情願做一個“稻香老農”呢?我想,作為一個讀者,我不願意再去進行揣測。畢竟,一部偉大的《紅樓夢》已經帶給我們多少寶貴的東西可以去研究、去學習。如此,足矣!

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