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李白

狀元,在古代是榮譽和學識的代表,古代中狀元被稱為“登龍門”,由此可見狀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是人們口中的“狀元”只代表文狀元,卻不代表武狀元。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古代重文輕武,武狀元遠遠沒有文狀元的地位高,因此歷史記載的武狀元也寥寥無幾。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而晚清的最後一位武狀元卻名留青史,相傳他是當時天下第一的武師,就連霍元甲也只能甘拜下風。他能夠將一柄180斤的大關刀舞的虎虎生威,一般人無法近身。只可惜這位武狀元卻在25歲時英年早逝,沒能立下一番功績,這又是為何?

狀元一詞出自科舉制度,而科舉最早在隋朝出現,經過唐宋的演變和改良,漸漸成為古代中國最優質的選才方式,也是寒門子弟出將入相的唯一途徑。而武狀元出自武舉,起源於公元702年武則天開創武舉,選拔有能力武藝高強的人充當武將。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雖然武舉和文舉並列,但是歷朝歷代文舉進士都高過武舉進士,可是參加武舉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原因自然是古代讀書非常困難,識字的人僅有10%左右,很多人都是大字不識的文盲。這些人為了出人頭地只能夠拼命的打磨身體,練就一身力氣和武藝,然後參加武舉爭取成為朝廷武將。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在明清時期武舉迎來了高潮,特別是清朝,有記載的武狀元就高達20多人,直到1901年,武舉才被正式停用,經歷了1199年的武舉取士走到了盡頭。而作為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堪稱名副其實。他出生於1876年,祖輩世世代代習武,自小就受到父親的培養,刀槍劍戟無所不精,最擅長的是一手大關刀,出神入化。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1897年,張三甲參加武舉,和他同臺對峙的大多都是富貴子弟,他們穿著華麗卻用重金賄賂考官,只有張三甲穿著樸素貧寒,虎背熊腰。20歲的張三甲身高1。9米,彪悍雄壯,氣勢不凡。在武舉殿試時,將180斤的關刀舞的上下翻飛,寒光奪目,被光緒帝欽賜為武狀元,從此名動天下。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相傳在張三甲出名後,霍元甲專程來挑戰。張三甲詢問霍元甲擅長的拳法後,站在原地不動,任由霍元甲打三拳,三拳過後依舊不動如山,而他僅用兩招就打敗了霍元甲,霍元甲因此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只可惜張三甲從小打磨身體,操勞過度,給身體留下了暗疾。看似雄壯的身體內,早已積攢了無數暗傷,在1901年,這位武狀元就溘然長逝,醫生檢查了他的屍體時,卻怎樣都查不出他的死因。

張三甲雖然是武狀元,但是他的名氣卻不如霍元甲黃飛鴻等大俠,究其原因與他英年早逝不無關係。倘若張三甲能活到80多歲,那麼勢必又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俠,能為我國的武術界貢獻不少傳奇故事。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靠兩招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只可惜在他25歲時就莫名其妙離開人世,武功雖強,卻沒有多少建樹,沒有愛國情懷和著名典故的加持,註定他不及黃飛鴻等人聞名遐邇。然而即使如此,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的名頭也讓他的名字如雷貫耳,為世人所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