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公元前266年,執政長達三十三年的趙惠文王不幸去世,享年四十四歲。由於太子丹泰國菜年少,太子丹之母威後便順勢主持了國事。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趙惠文王之時,秦國已突破了崤函天險,完全壓制住了韓、魏二國;南方的楚國,自從楚懷王被騙死在秦國過後,就再也無法與秦相抗衡;燕國因子之之亂差點被齊滅國,雖然在燕昭王時一度崛起,但他去世後就迅速跌落凡塵;東海之濱的齊國,齊閔王之時差點被燕昭王所滅……。這麼梳理了一圈,除秦國外,戰國七雄就唯有趙國還未經歷過重大挫折。尤其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大力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軍事力量劇增,在整個東周都顯得獨樹一幟。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天下局勢如此,秦、趙之間的衝突已無法避免。趙惠文王在世時,秦國就屢屢為難趙國。不過,憑藉眾多的賢臣良將,趙惠文王牢牢守住了祖先基業,沒有讓秦國佔得更多便宜。

可如今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年少,威後又是一介女流,這讓秦昭襄王看到了希望,立刻派兵前來討伐趙國,並攻佔了三座城邑。秦兵大舉入侵,令趙威後極為驚慌,不得不送出幼子長安君作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援軍,才擊退了秦軍。

秦軍還未退去時,趙國北部邊境突然又傳來一個壞訊息:燕武成王封宋人榮蚠(fén)為高陽君,準備讓他率兵攻打趙國!秦、燕兩國對趙國同時夾擊,這擺明了是一場早就串通好的陰謀。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疲於應付秦國入侵的趙人,再度向齊國求援。不過,這次趙人並沒有請求援軍,而是要請一位良將——安平君田單。當年,正是田單率領齊人擊退了燕國入侵者,讓齊國成功復國。如今要對付燕國,沒有比田單更合適的人選了。為此,趙人主動送給齊國濟水之東的盧(今山東長清西南)、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三座城邑,另外還有五十七處小城鎮。

付出這麼大代價,只為齊人田單,這讓眾多趙國將領心裡頓時不平衡了。

馬服君趙奢聽說了此事,馬上找到平原君,憤憤不平地說:“國家缺人哪裡到了這種地步!您求安平君為將,卻割讓了這麼多城池!這些城池,都是將士們流血流汗從敵國手中奪來的,如今您卻將它們白白送給齊國,只為讓安平君作主將!再說了,您為何不任命我為主將?我曾因抵罪居住燕國,燕人任命我為上谷(今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太守,燕國通往上谷的要塞,我全都知道。百日之內,天下諸侯之兵還沒集結起來,我就已攻佔燕國全境了!為什麼還要讓安平君來趙國當主將呢?”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趙奢原本不過是主管徵收田租的官吏,因為平原君的推薦才得以高升。公元前270年,在眾多趙國名將都畏戰的前提下,趙奢本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率趙軍急行軍兩天一夜趕到閼於(或在山西和順西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秦軍,從此一戰成名。作為趙國名將,他不服田單,也屬正常:趙國還有廉頗、李牧、樂毅和他等諸多名將,怎麼輪得到一位齊國人來率領趙軍?

望著氣憤填膺的趙奢,平原君有些無奈地說:“將軍還是放棄吧,我已告訴國君了,幸虧國君聽了我的話。將軍不要再說了!”

趙奢卻不依不饒,繼續爭辯道:“您錯了!您之所以要得到安平君,是認為齊國跟燕國有血海深仇,他必定會全力以赴。可我卻認為並非如此。假如安平君愚蠢,那麼他根本就無法抵擋榮蚠;假如安平君聰明,那麼他就不會真心與燕國開戰。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安平君足夠聰明,他為什麼要替趙國去進攻燕國呢?趙國一強大,齊國就要受到威脅。一旦安平君掌控了趙國軍隊,一定會讓戰事曠日持久,當燕、趙都耗盡國力後,那時他才會撤軍!”

趙奢這番話有些小人之心的味道,不過確實是有這樣的風險。

可此時平原君的地位也十分微妙:新君繼位、寡嫂掌權,再出言否定自己,今後如何取信於新君?因此,他最終還是沒能聽從趙奢的勸諫。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田單來到趙國後,攻佔了燕國的中人(今河北唐縣,《史記》原文為“中陽”。)和韓國的注人(今河南汝州)等等三座城邑。雖然攻下了三座城池,卻沒有一座超過三百丈。周代時,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城牆過百雉即為大城。田單攻佔的城池沒一座超過百雉,更讓趙國名將們嗤之以鼻。

在齊國,因為功勞太大,田單早就遭到了齊襄王的猜忌。否則,也不至於趙人一說,齊襄王就很快放他來到了趙國。對於來趙國,田單的真實心理如何,不得而知。可他率領趙軍畢竟攻下了三座城池,也沒有像趙奢說的那樣將戰事久拖不決,足以堵住那般不服氣的趙將之口。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田單到趙國的次年,趙威後就去世;此時齊襄王也去世了,田單也不好再回齊國。為此,看重田單名聲的趙國上層,又任命他為國相。這下,田單整天都與趙國將領打交道,相互間切磋交流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一天,田單恰好看到了趙奢。之前趙奢對自己曾高度不滿,田單也知道。為此,田單叫住了趙奢,質疑道:“我並不是不喜歡將軍的用兵之法,但之所以不佩服將軍,是唯有將軍您主張使用大量兵員作戰。軍隊兵員過多,民眾就無法耕作,軍糧的運輸就會供不應求。這是自取滅亡之道,不是我田單的用兵之法。我聽說,帝王用兵從來都不會超過三萬,可天下卻因此臣服。如今將軍用兵動輒十萬二十萬之眾,這是我田單不服將軍之處!”

田單最為著名的戰例,就是在即墨城下采取火牛陣擊潰燕軍,其後收服齊國人心,追亡逐北,最終將入侵的燕國軍隊趕了出去,復國成功。在他看來,百姓人心才是最為重要的力量,軍隊再多,如果人心不附勢必也不能長久。所謂“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國家軍隊規模越大,百姓負擔就越沉重,這是典型的自取滅亡之道。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聽了這話,趙奢忿然反駁道:“您不只是不通曉兵法,更不瞭解當今形勢。古時,天下有上萬個國家。城牆雖然高大,卻很少超過百雉;人口雖然眾多,但列國都很少能超過三千戶。三萬軍隊去攻打這樣的國家,能有什麼困難?如今古時的上萬國家,合併後只剩七個,每個國家都有數十萬軍隊,再用三萬軍隊征戰天下,恐怕就得像當年齊國一樣亡國了!如今城池動輒千丈、城內至少有萬戶人家,拿三萬士兵去包圍這樣的城邑,還站不滿一個角落,野戰就更是不敷使用了,您要這三萬士卒幹嘛?”

聽到這,田單不得不甘拜下風:“我田單確實不如您高明啊!”

齊國一代名將,到了趙國後居然表現得如此平庸,著實令人吃驚。到底是田單名不副實,還是他像趙奢先前預言的那樣,有意藏拙?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公元前260年,因為馮亭將韓國上黨送給了趙國,引發了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長平(今山西高平)之戰。此時,田單依然留在趙國。開戰之後,趙國先派出老將廉頗前往守衛長平,結果屢戰失利。後來因為秦人的反間計,趙孝成王改派趙奢之子趙括擔任主將。秦國則趁機偷偷換名將白起擔任主將,瞬間打破了戰場僵局,將趙軍四十萬大軍圍困起來。眼見戰場局勢不利,趙孝成王急忙派出使者,前往山東六國求援。奈何,由於秦國實在太過強大,敢在此時與趙國結盟的國家是少之又少。

此時,趙孝成王派出田單前往魏國,希望能說服魏國。

見到田單後,魏安釐王直白地說:“秦國答應將垣雍(今河南原陽舊縣西北)送給我!”垣雍原本是韓國土地,恰好位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附近。得到垣雍後,大梁周邊將多得一層防護。為了垣雍,長平之戰開始後,魏國始終保持中立,沒有幫任何一方。秦強趙弱,再加上秦國有許諾土地給魏國,要想說服魏安釐王著實十分困難。

可田單卻一眼看穿了形勢,立刻指出:“下臣以為,垣雍不過是個空頭許諾!”

魏安釐王有些吃驚:“這從何說起?”

田單回答:“秦、趙長久相持於長平之下,天下與秦聯合,則趙國必亡;天下與趙聯合,則秦國亡。秦人怕大王生變,這才以垣雍引誘大王。如果秦國戰勝了趙國,大王敢向秦國索要垣雍嗎?”

田單這麼一問,魏安釐王愣住了;過了好一會,才老實回答:“不敢。”

田單繼續追問:“如果秦國戰敗了,大王又能強迫韓國獻出垣雍嗎?”

“不能。”

“所以,下臣才會說,垣雍不過是秦人的空頭許諾。”

魏安釐王也明白了其中利害關係,心悅誠服地說:“說得好!”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寥寥數語就能讓魏安釐王認可自己觀點,足見田單不但對時局始終認識深刻,口舌之辯也遠勝常人。這次出使魏國,田單並沒能求得魏國實質性的幫助,卻讓魏安釐王認清了秦人的真面目。後來邯鄲被圍時,趙人再次向魏緊急求援時,魏安釐王能有派兵之舉,就有田單此次出使的功勞。只不過,關鍵時刻還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立了大功。

出使魏國,不過是田單來到趙國後的一點小亮色,卻證明他並沒有變成平庸之輩。能在人才濟濟的趙國擔任國相,其實就是趙國上層對他的高度肯定。

攻佔三城卻無一超百雉,與趙奢論兵又甘拜下風,田單來趙變平庸?

田單攻下的三座城池,“中陽”如果就是“中人”,那麼即便不是百雉大城,在歷史上也是一座重要的城邑——因為中人曾經是戰國“第八雄”中山的國都。況且,田單伐燕並沒有久拖不決。所以,趙奢對田單的預測,確實有些小人之心。在與趙奢論兵之時,身為國相的田單舉出古時帝王出兵不過三萬,只是為了反襯趙奢每戰用兵太多,並非他真不知時勢。不過,田單言語中的漏洞卻被趙奢機敏地抓住,反倒被駁得啞口無言。身為羈旅之臣,田單在趙國威信原本就不高,只能向強勢的趙奢服輸了。可田單的“人心向背”和“好戰必亡”理念真錯了嗎?恐怕連趙奢自己也不會這麼想吧!常年征戰不休的趙國,如果能切實推行田單的休生養息理念,也許就不至於衰落得那麼快了。

田單的一生,在齊國時因為得不到國君的充分信任而沒能更上層樓,在趙國時又因同僚排擠無法發揮才幹,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此。這是田單的悲哀,也是天下諸多被埋沒人才的悲哀。而集齊戰國諸多名將的趙國,卻從此走向了衰落,豈不是另一種悲哀?擁有眾多人才,固然是一種幸運;而讓人才都能各施其才,才是管理的真諦。

——完——

作者

|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 來自網路,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