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歷史真相,臉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包青天是臉龐黝黑,臉上長著小月牙的包公形象,那是家喻戶曉。然而真正的包青天卻是個眉清目秀的書生,那麼黑臉的形象,那緣何而來?這位青天大老爺在真實的歷史中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歷呢?名傳千古的包青天無論是出現於戲曲舞臺,亦或是影視作品中,都是黑臉扮相。但據記載,包拯的面色雖然算不上白皙,卻也只是微黑。

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一幅包公的畫像,上面的包公是白臉形象,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高約一米六左右。戲曲舞臺和熒幕上之所以選擇包公黑臉如炭、頭頂月牙的形象,其一是為了把包公的形象與戲曲舞臺上代表奸臣的白臉鮮明區分開來。

其二則是為了凸顯他的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為權貴、為民做主,傳達一種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正氣。包公本名包拯,北宋鹹平二年誕於瀘州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父母的寵愛,一直閉門苦讀,修身養性,二十九歲時考中進士。那麼在包公陪情等戲曲中,說包拯自幼被父母遺棄,由嫂子撫養成人,這純屬細說。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包拯的為官經歷中,最為後人傳頌的一段是他權職開封府的日子。宋嘉佑元年,包拯上任開封知府時,已經是五十八歲高齡,他打擊權貴、秉公執法,贏得了百姓的擁戴。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立朝綱除奸佞,宦官為之聯手,文者皆淡之。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在民間,百姓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閻王爺。還流傳著閻羅包老的名謠,內容的意思是打官司如果沒有錢來疏通,包公自會為民做主。而用錢來打通關係的事情,包公是絕不容忍的。按照當時的宋朝法律,老百姓到衙門裡告狀,不能直接到知府面前狀告,而必須要透過門牌司來轉達。門牌司常常為此刁難勒索百姓,使很多有冤情的百姓不敢報官,難以申冤。包拯上任後,立即撤掉了門牌司,把開封府的大門開啟,讓百姓直接到大堂之上遞狀呈冤。這一舉措讓包拯深得民心,連市井的婦女孩子都知道了包拯的名字。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然而這條惠民河卻不惠民,經常氾濫成災,使周邊百姓無家可歸。包拯不禁產生了疑問,是什麼原因使河水氾濫成災呢?他經過調查發現,兩岸的達官貴族私自在河上修建堤壩,種花、養魚,並與自己的宅院連通起來,形成水上花園的奇觀,而這就使惠民河被堵塞,造成河水氾濫成災的局面。包拯當即下令挖掉堤壩,疏通河道,沖走水上花園。如此一來,包拯就犯了官僚貴族的眾怒,有皇親國戚,自視位高權重,把他告到皇帝那裡。包拯卻毫不畏懼,拿出事先畫好的地圖,證明建造水上花園不僅違反制度,而且危害百姓,最終皇帝也只好答應拆毀堤壩。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儘管包拯在開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卻將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為百姓解決了不少的難題。包拯為官四方,每到一處都是不辭辛勞,恭謹為民。端州盛產硯臺,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歷任端州之縣,不僅向百姓收取端硯貢品。四億加上幾十倍的數目,盤剝百姓、搜刮民財。包拯出任端州知縣後,明令官吏只許按規定數量收取貢品,絕不能欺壓百姓。而包拯自己始終沒有收受一方端硯。離任時,當地百姓特地製作了一方端硯送給他,也被他婉言謝絕了,這就是不持一硯而歸的典故。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包拯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江南發生了罕見的旱災,民不聊生,包拯亦欲開倉放糧救民於水火。然而依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必須奏請皇帝,待批准後,才能實行。包拯心想等待皇帝批准後要幾個月的時間,不知道要餓死多少百姓。於是他果斷宣佈放糧,同時派出人擊揍朝廷,使很多百姓因此免於饑荒。陳州放糧是人們熟悉的一段以包公為主角的戲曲,戲曲的創作依據便是包拯任監察御史期間的這一件事。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轉運使王奎是朝中有名的貪官,很多人都畏懼他的權勢,敢怒而不敢言。一次,王奎向皇帝告狀說郴州官員任忠施盤剝百姓,任意搜刮錢糧。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一片譁然。王奎貪婪卑鄙,人盡皆知,而任忠施是百姓心中的清廉好官,這是否是栽贓陷害?皇帝派官員去郴州調查,但沒有人敢去,唯有包拯主動請纓。他在郴州充分調查後掌握了證據,原來壓迫百姓的不是別人,正是王奎他自己。包拯列舉王奎罪狀,要求將他剝削百姓的贓款歸還於百姓,將他撤職查辦。衛成治、包拯先後數次上書,終於為民除了遺憾。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包拯為官時是宋仁宗年間,貪官汙吏橫行,百姓負擔沉重。包拯多次彈劾貪官,並向皇帝大膽進諫,改革各種弊政,糾正朝野弊端,滿朝文武只有包拯敢直言不諱,這也使他成為了宋仁宗的頭痛的官員。史書記載,包拯曾將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寫出來送給宋仁宗作為座右銘,警示仁宗要以國家大事為重,虛心納諫,任選人能。包拯,曾嚴厲批判宋朝的官任制度,倡行廉政之風,他主張君王要重用忠誠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寧小人,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有志之士。然而包拯的直言覲見常常要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龍顏大怒,就會危及自己的前途命運。一次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冒死執劍,並坦言我已經老了,說這些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如果說得不對,甘願接受責罰。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幸好宋仁宗沒有追究,後來包拯又直言宮中的親信宦官權力過大,應當精簡人員,縮減開支。這一次他雖然也沒有受到仁宗的責罰,卻得罪了仁宗的左右親信。宋仁宗皇祐四年,包拯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認為凡庸之人應該離職。這件事終於觸怒了仁宗,包拯被降職,離開京城,出任河北都轉運使,同時他被加封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這也就是後人稱它為包龍圖的緣由。事實上,包拯仗義執言並非是對仁宗的不敬,而是出於對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功心。在任開封府時,包拯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嚴,每次朝見必向北而坐。這就是包龍圖道作開封府的來歷,包拯對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包公的臉沒有那麼黑,你知道嗎?

宋嘉佑五年,包拯出任鎮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負宰相的職位,成為朝中重臣,這也是包拯一生做過的最高官職。然而這時的包拯已經年過六旬,身體漸漸不佳,六十四歲時,包拯死在了任上。據說仁宗皇帝專程到包拯家中與他做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並賜諡號孝肅。包拯過世後,開封的大街小巷都聽得到百姓對他的哀悼之音。其後數年,包拯的清名遠播四方,後人在包拯的家鄉合肥建造了包公祠。包拯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的品格,如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為後人憑弔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遊勝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