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淮南子·說山訓》曾曰:“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其大意為,透過小的問題觀測大的事物,足以從落葉中知道時間的流逝。

案件的偵查,除敏感的觀察能力外,對細節的捕獲和研究也非常重要,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西方有福爾摩斯、奧基斯特·杜賓、亞森· 羅賓等,日本有明智小五郎和金田一耕助,中國有狄仁傑、包拯和李昌鈺等,他們都是享譽全世界的“明察秋毫”之人,告破了一個又一個疑難案件。

其中,有的是現實存在的,有的則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我國,更出名的還是包拯,他既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在真實歷史中也有所記載。他曾經就因為“牛舌案”而一戰成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那麼,他是如何破解牛舌案的?

一、老牛人割舌案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包拯在廬州(經安徽合肥)東部出生,與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擔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的知縣。

由於父母年邁,家中無人照料,所以他在不久之後就請求調任到安徽附近就職,轉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但他的父母不想連累他。所以,他只能辭去官職,回到老家贍養父母。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為遵從讀書人的傳統,他為父母守孝幾年。景祐四年(1037年),受到朝廷的邀請,他正是出任天長(今屬安徽)縣知縣。

在任職的幾年裡,包拯屢破奇案,為當地民眾所稱讚不己。有一次,一位年近半百的村民急匆匆地敲響縣衙的門鼓,非常痛苦第地向他報案說,自家的老牛被人割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

據介紹,老者名為王有連,家住於城南柳林莊,家中有一頭養了幾年的老牛,一直是家庭耕作的主要動力;可睡過一個晚上後,卻發現牛的舌頭已被人割去,現已不能吞嚥,就等著痛苦地死去。

在我國古代,傷牛或殺牛是頭等大事,與傷人或殺人相似,都有可能被判處死刑。根據《禮記·王制》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即就算是王侯貴胄,都必須要尊重牛,不能濫殺。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漢朝也有相似的規定,據《漢律·九章》記載:“不得屠戮少齒(牛的別稱),違者棄市”。就是說,隨便殺牛的人,會被當街斬首,並暴屍街頭。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哪一些人群,所以極有可能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到了唐朝,刑罰稍微減輕一些,但也算是一種重罪。根據《唐律疏議·卷第十五》記載:“官私馬牛,為用處重,劉惟耕稼之根本,馬為致遠軍供,故殺者徒一年半,重者徒十年”。雖然沒有了死刑,但是傷害牛馬的,也會給人帶來牢獄之災。

法律的從輕處罰也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即唐朝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牛馬數量不斷增多,所以其影響力在降低。

到宋朝,經濟向南偏移後,國家對牛的依賴性提高,所以法律也隨之從嚴。據《宋刑統》規定,因病快死的牛可以殺死,但有耕作能力的牛被殺,一律從重處罰。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接到報案後,包拯認為情節嚴重,影響力極大,所以很快就介入調查。

二、勸牛家殺牛

牛被割舌而不被殺,極有可能是仇家所為,疑犯想要看到的是王有連的痛苦。所以,包拯當即向王有連提問,希望知道他是否與人結仇。王有連思想半天后,也沒有想出與之有深仇大恨的人。

沉吟片刻,包拯便讓老者將牛殺死,然後拿到集市上去銷售。王有連雖然是農民,但對於與牛相關的法律和傳統還是很清楚的,所以對包拯的建議提出質疑。包拯承諾承擔責任後,王有連才去做。

三天後,縣衙中來一位婦人報案,聲稱要舉報王有連屠殺耕牛和私賣牛肉的事。瞭解到她的目的後,包拯禁不住內心狂喜,依照程式地對婦人進行質問。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婦人自稱李二婆,是王有同住柳林莊的鄰居。她說:“三日前王有同家的耕牛突然失去,此前不久便見到他私自去販賣牛肉,這是故意犯法。”

沉默片刻,包拯質問李二婆:“縣衙距離柳林莊有15裡,報案時間是午時,她是如何在如此長的距離之間奔波的?”

見到李二婆回答不上來,包拯接著問:“作為婦道人家,為什麼獨自一個人在外拋頭露面?是不是有人指使?”

看著李二婆還是不回答,包拯只能動刑。受不住刑罰,李二婆只能交代,這是她的丈夫王天福叮囑做的。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到此,牛被割舌案基本上接近告破。

三、案件告破

王天福很快就被押解到縣衙,包拯看他非常眼熟,到天長縣任職之初,曾看到他與一群地痞流氓合為一個人,強迫對方還錢。

當時,包拯想要了解情況,發現欠條上寫著被打之人欠下王天福十兩銀子的字樣,但被打之人卻表示,他只欠王天福五兩銀子,是王天福強迫增加一倍的欠款。包拯對此非常憤怒,將王天福恐嚇後,他才乖乖地溜走。

如今,兩人在公堂上見到,王天福昔日做的流氓行為依然讓包拯歷歷在目。包拯先是質問王天福是否割牛的舌頭,見到他拒不承認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動大刑。

眼看著隱瞞不住,動用的刑罰又越來越重,王天福最終應招架不住而認罪。交代說,之所以割去王有連家牛的舌頭,是因為王有連欠賬不還,想要以此警告和陷害王有連。不曾想到的是,包拯不用調查就有此處引蛇出洞之計,將案件告破。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王天福本就作惡多端,故意傷牛之後,包拯給他判了最嚴的刑罰。

結語

發生在身邊的案件中,絕大多數都與錢、權、色和情有關,此外就是一些隨機性的案件。所以,一些案件的爆發與熟人有關係。根據這一原理,包拯認為,王有連家牛的舌頭是被熟人所為。根據精心的佈局後,嫌疑人自動跳出來,案件也由此而告破。

當時,包拯才擔任縣令不久,他在破案方面的天賦便被彰顯出來,足以說明他是天生的偵探家。無論是在地方還是朝廷中任官,包拯始終都保持著不避權貴和公正廉潔的處事風格,是我國少有的清官之一,為民眾所愛戴,被親切地稱為“包青天”。《宋史·包拯傳》對他評價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一老農的牛被人割掉舌頭,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前來投案

意思就是“閻羅王”雖然是“地獄的統治”者,但也算是審判官,將他與傳說中的“閻羅王”合在一起,是民眾對他的愛戴。

據說,《水滸傳》中的文曲星指的就是他。其實,包拯是宋朝時期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一直為後人所愛戴。也因此,他的形象才出現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這麼做會導致個人崇拜的極端化,許多與他無關的案件也被牽扯進來,以至於他的形象是斷案無數、專解疑難雜症的斷案高手,而他本人的本性也被忽略掉,導致人們在認知上出現錯誤。但無論怎麼樣,包拯在民眾和後人的心目中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的“包青天”形象是不可動搖的。

參考資料

《包拯智斷牛舌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