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柴讀史49——明代宜山王家族

高山柴讀史49——明代宜山王家族

高山柴讀史49——明代宜山王家族

宜山縣是漢代定周縣演變而來,其縣治地也是唐宋宜州州治地,更是南宋以後慶遠府治地,所以,歷史上各地在使用異地地名時,古縣宜山二字還是很熱門的。如當今大上海滬上市區就使用廣西部分縣名為路名,有桂林路,柳州路,也有宜山路,且宜山路是最寬大的馬路。今天寫的是明代山西親王沈藩使用宜山命名其後代郡王封國名宜山的故事。

沈藩開基始祖是第一代沈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與趙貴妃所生的庶二十一子。封國在山西潞州(後升為潞安府,即今山西長治市),其郡王使用的地名有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雲和、鎮康、安慶、保定、德化、靈壽、六合,範圍遍及好幾個省直的縣。明太祖所定的該支家譜班輩為“佶幼詮勳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然而宜山郡王僅僅維持八代“珵”字輩,終於無後國除,令人唏噓。從此歷史再無宜山王。

為什麼宜山能稱王?且沈親王藩在廣西省只有靈川縣和宜山縣被選用為郡王藩號?

這是因為廣西桂林府和慶遠府在宋代曾是皇帝的潛邸,即宋高宗和宋度宗在登基之前,分別遙領靜江(後改名桂林)節度使和慶遠(宜州改名)節度使,是個吉祥之地(龍潛邸)。降至明代,因桂林府附郭縣臨桂縣已封有靖江王藩,於是沈親王之下只能選桂林府另一個縣名為郡王藩號,故此選了臨川縣名,是為沈藩臨川王,而慶遠府首善宜山縣自然成為沈藩宜山王了。這就是宜山成為郡王藩封國的因緣。

清修《宜山縣誌 職官》載:明宜山王朱詮鏋(《名山藏》雲沈莊王幼 子)——勳渥(詮鏋子嗣爵)——恬燍(勳渥孫,因長子蔭櫆【胤櫆】坐累,以長孫恬燍嗣爵)。可見《宜山縣誌》修志時並不掌握明末史料,現補充完整宜山郡王藩世系

宜山王世系:沈簡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沈莊王朱幼 ——宜山康僖王朱詮鏋——宜山榮端王朱勳渥——宜山王世子朱胤櫆——宜山王世孫朱恬燍——宜山王朱珵壅——無子,國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