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戰爭,似乎是人類一個永遠無法擺脫的話題。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戰爭攻伐無數,續寫了無數慘烈的詩篇。往往在將軍一念之中,無數士民百姓成為枯骨,萬千城池成為一片焦土。

在現代眾多描繪戰爭的影視劇中,很多人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那就是無數士兵進攻城池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使用雲梯進行蟻附攻城,或者使用一根巨大的木頭對城門進行撞擊。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因為如此,引發了不少人的疑惑,既然城門是木頭製作的,為何古人不使用火燒城門這種最簡單奏效的攻城策略,而往往拼著巨大傷亡進行攀登城牆呢?

當然,並非是古人比較傻,往往我們能想到的,他們自然也能想到,而不進行火燒城門自然是有很多種原因的。

很難接近城門

在中國,城池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為了保證自己及治下民眾的安全,不受“野人”與夷狄等人的侵擾,往往那些被分封的貴族和氏族首領會將自己居住的區域四周用土壘砌修成城牆,而城門的用料尤其嚴實。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而這些城池一般都很高,而且還頗為堅固,不僅在蠻夷進攻之前可以向城牆內的人預警,留給城內民眾反應時間,而且還可以抵禦蠻夷的襲擊,所以價效比一般很高。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所修築的城牆自然是越來越堅固,最早是使用泥土建成的土牆,後面則是使用青磚與石灰拌和糯米水所修築的,往往堅不可摧,攻城時所耗費的代價自然也越來越多。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並且,在古代城池的修築中,為了保證城池不被敵軍攻破,不僅對於用料的要求十分嚴苛,而且往往會設計得十分複雜。

一般來說,為了保證城池的安全,增加敵方攻城的難度,城池的周圍往往都挖有護很深的城河,而且一般都注有水。不僅如此,鐵索橋旁邊會裝有無數帶有木刺的拒馬,守城方一般會在城門之上修築有箭樓。

正因為如此複雜,這就導致了攻城方要想攻打城門那就必須先跨過護城河,然後冒著城牆上射下的箭雨去衝撞開攔路的拒馬。而這樣一來,往往會使得人員傷亡很重,往往攻城人員衝到城門樓子底下,已經十不餘一了。就是多次去衝擊,也往往會落下一個損失慘重的結果。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正因為如此,城池修築複雜,城門幾乎燒不動攻城方寧願去攻擊防守比較薄弱的其他城牆部分,也不願意去進攻防守嚴密的城門。

選材的嚴謹

雖然古代的城門一般是木質的,但一般來說,用於修築城門的材料,往往是十分考究的。為了使城門不易燃或者耐燒,工匠一般都會使用鐵樺樹、榆木等耐火性十分好的木材,並且往往都是百年巨木,十分耐燒。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燃燒難度,工匠往往會在城門上包裹一層鐵皮,並在嫌隙之中釘上非常多的大鐵釘。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得城門很難被引燃,而且往往使得城門不會在長時間的風吹日曬中不會變形。

當然,凡事都會有個萬一,修築城池的工匠為了保證城門萬無一失,還會在城門頂上挖一些小洞,防止某個幸運兒在點燃城門之後可以迅速的將城門火給澆滅。

攻破城門的意義不大

說實話,不得不佩服古代的這些工匠,他們防止敵人將城門攻破,頗費心思,往往還會在城門之後修築多個甕城。它們多為口字型,在城內將城門四面包裹,易守難攻。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正因為如此,就算攻城軍隊幸運地攻破城門,往往會陷入被關門打狗的境地。要想衝破甕城居高臨下的圍攻,那就必須退出去或者衝破的面前的城牆,亦或者攻上城牆。

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投名狀》中,有一段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主角劉青山就是在一個四面包圍的城牆之中,命令清軍將五千手無寸鐵的太平軍降軍給全部屠殺,以至於一個都沒有逃出去。

當然,電影雖然大多隻是藝術刻畫,不過從這裡也能明白城門後面的甕城有多可怕。所以,對於如何攻取一座城池來講,奪取城門往往沒啥用處,攻上城牆往才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

將領一般不會直接進行攻城

無論是攻打城門還是進行蟻附攻城,都會給進攻的一方帶來巨大的傷亡代價,這自然就讓眾多的軍事家頗費腦筋。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在他們看來,中國城池眾多,為攻打一座小小的城池去耗費巨大的傷亡代價,可以說十分不值得;如果一座一座地去攻打,即便是攻打下來,也會使得他們的兵力不斷得到消耗,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如果攻城一方人數眾多,使用攻城之法還無可厚非,而如果人數較少,那就不叫攻城,而叫做送死了。

所以攻城將領在深思熟慮之後,往往不會選擇直接攻城這一種方式,而是多使用計策與謀略用最小的代價拿下城池,亦或者修書向城池裡的守將誘降,然後則是長時間的圍三缺一的圍而不打。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正如武聖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那隻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而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由於攻城的困難性,無數的名將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沿用的這樣的手段。

結語

俗話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城池的攻守可謂發生了無數的故事與典故,但就算是再難攻破的城牆,都會在攻城將領的智慧或者守城人員的愚蠢之中宣告告破。

古代的城門是木質的,為何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古人:沒人這樣幹

不過,到了火器時代的來臨,攻城手段就變得較為簡單了,很多人直接拿大炮一轟或者使用火藥爆破,很多城池的城牆亦或者是城門,都會在“轟”的一聲化為齏粉,繼而宣告攻破。

也正是如此,城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價值,最後消失於歷史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