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和珅

和珅是中國著名的清朝大臣和貪官。他出身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深受乾隆皇帝寵信,位高權重、在朝中擁有的大批黨羽,當時英國使節馬戛爾尼曾這樣評價和珅:“此人是中國的二皇帝!”

但嘉慶親政之後,第一個殺的便是和珅,而和珅幾乎沒有任何反抗。

聯想到吳三桂面對康熙削藩直接起兵造反發動三藩之亂,朱棣面對建文帝削藩發動靖難之役,為什麼和珅位高權重、有錢有勢、在朝中擁有的大批黨羽,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清軍

第一:手上沒兵

和珅是權臣,先後擔任和兼任眾多關鍵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拜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忠襄公,在乾隆老年時更是藉助乾隆說不清話的機會權傾朝野,把持朝政,堪稱“二皇帝”。

從和珅的履歷不難看出,和珅當過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軍職,掌管過侍衛親軍和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在嘉慶要殺他的時候,他還是步兵統領。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八旗軍旗和盔甲

表面上看,和珅手裡還是有點兵。不過侍衛親軍是由鑲黃、正黃、正白這上三旗中的優秀並且忠於大清忠於皇帝的子弟組成,而統領侍衛親軍的領侍衛內大臣人選傳統上也必須在上三旗中選出,人數是六人不是一人。遏必隆、鰲拜、索額圖、明珠、胤祥、尹德、傅恆、兆惠、阿里袞、和珅、福康安等先後擔任領侍衛內大臣中,只有和珅不是上三旗出身。

另外八旗之間內鬥頗狠,上三旗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內鬥的結果。而出身決定一切,和珅這個正紅旗被乾隆皇帝調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已算是特例,加上上三旗另外五位領侍衛內大臣對和珅的制衡,就算是想安插親信控制侍衛親軍也絕對不可能,更別說指揮上三旗忠於清朝忠於皇帝的子弟造反了。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影視劇中的九門提督

而和珅的步兵統領,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一般叫九門提督,不過不是他最大,他的上頭還有個兵部尚書慶桂,九門提督在官員任命、軍隊調動和糧草後勤上,不能獨斷專行,必須得兵部尚書同意。

如果要造反,就得集結部隊囤積兵器糧草、安插自己的親信,這人一多嘴就雜,難免不會被兵部尚書聽到什麼風吹草動。當時的兵部尚書慶桂可是上三旗鑲黃旗的人、荊州將軍,跟和珅不對付。而且和珅沒有擔任過兵部尚書,想在兵部安插人手也沒辦法。

本來和珅有個很優秀的弟弟和琳,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職,可惜在鎮壓苗民起義的圍攻平隴戰役中染病身亡,正所謂人走茶涼,和珅很難指揮得動他的老部下。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除了京城和皇城衛戍部隊,在京師附近駐紮了拱衛京師的八旗精銳部隊,分佈於順義、昌平、三河、良鄉等地,遠的也在保定、太原、滄州、德州,均是從北京通向各個方向的交通要道。只要京師有個風吹草動,分管兵部的親王一聲令下,他們在半天之內就會兵臨城下。

除了皇宮侍衛和八旗駐軍,京城裡還有順天府尹、五城御史、五城兵馬司等掌握的治安部隊,數量不容小覷。和珅手裡只有一支京城衛戍部隊在3萬人左右,雖說裝備精良但實在不夠看。

而且和珅之所以位高權重,那都是乾隆皇帝給的。乾隆為什麼放任和珅貪贓枉法結黨營私,就是因為和珅能辦事,會辦事,而且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的,還能把皇帝哄得開開心心。

但乾隆不是傻子,他手下的寵臣不止一個,就像《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裡紀曉嵐跟和珅鬥制衡和珅一樣,乾隆手下有阿桂、福康安這樣的統兵大將和劉墉等文官鎮著,還有一票鐵帽子王,和珅再結黨營私打擊政敵,卻不敢把手伸入軍隊,只有在乾隆年老昏聵的時候敢把持朝政。

所以嘉慶要殺和珅的時候,和珅手下撐死也就3萬人,想造反那是在開玩笑。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和珅

第二:沒人願意跟著他造反

這就是個很現實的事情了,和珅雖說權傾朝野,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甚至在乾隆老了之後還是“二皇帝”,但畢竟還是得罪了太多人,阿桂、福康安等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都跟他不對付,劉墉等人都還在暗中反對他。就算阿桂、福康安先後死了,他們的勢力都還在。

而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些與他勾結在一起的官員,大多也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是所謂的忠誠,這些官員大多是投機取巧之輩,做人做官不咋滴但是見風使舵的功夫絕對一流,跟著和珅貪汙腐敗當然是沒問題,要跟著他造反,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對民間來講,此時天下好不容易平定,如果現在和珅造反,老百姓肯定不支援,否則之前還是幸福生活、現在一造反反而弄得流離失所了,不值得。再則和珅和他的那些親信都是臭名昭著的貪官,根本得不到人民的支援的。

更何況當時有民間百姓對和珅是十分討厭的,有民謠:“老和珅,萬民恨。想篡位,修大墳。糟萬金,傾黎民。沙河深,殺和珅。”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第三:和珅沒機會造反

自經歷康熙朝九子奪嫡之後,雍正也學精了,發明了密詔立儲制度,事先將書寫有欽定儲君的詔書分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隨身攜帶,但不明確告訴大家誰是儲君。

如此一來哪怕是嫡長子亦或是勢力最大的皇子都不能保證繼承大統,這就避免了出現九子奪嫡類似的情況發生,也防止王公大臣提前站隊相互攻伐,保證了朝政不會因為立儲之事大亂。

乾隆是密詔立儲制度的直接受益人,因此他也選擇了這一制度。但問題在於乾隆皇帝太長命了,也太貪戀權勢了,皇子們一開始也是爭得頭破血流,爭相在老爹面前表現自己。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但這些有能力有野心的皇子最後都被長壽的老爹生生耗死,剩下的大多是平庸之輩,乾隆的密詔也是一改再改,誰都不知道到底誰才是儲君,就連和珅都不知道,否則他肯定早早就巴結嘉慶去了。

那擁立其他的皇子,頂掉嘉慶的皇位呢?還是前面那兩個理由,沒兵權,指揮不動侍衛親軍不能直接發動宮廷政變,再多的狐朋狗友也是白搭。要是他篡改乾隆的密詔,那麼乾隆當下就能把他給咔嚓了。

而且嘉慶皇帝很聰明,他要殺和珅,先是讓和珅總理乾隆喪事,把他從關鍵崗位上調開,防止他調集兵馬;而在宣佈和珅二十大罪狀的同時,馬上就解除了他的九門提督職務軟禁起來,根本就不給他集結部隊造反的機會。

他就算想造反也沒有機會,只能束手就擒。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嘉慶皇帝

第四:嘉慶鐵了心要殺和珅

和珅能混這麼好,全靠皇帝庇護。但密詔立儲制度的存在使得和珅沒辦法押寶皇子阿哥,他無法知道下一任皇帝是哪個阿哥,脾氣秉性如何,與自己是否對路。

因此和珅抓住乾隆不願意放權的心理,當乾隆確定嘉慶是下一任皇帝后,先是慫恿乾隆不退位,失敗了又慫恿乾隆繼續聽政“傳位不讓璽”,一直跟著嘉慶一起上朝參與政事,美其名曰太上皇,但實際上朝臣大多向他而不是嘉慶彙報。

而且乾隆在上朝時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而只有和珅才能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因此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麼,他就“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

而且和珅曾經慫恿乾隆廢掉嘉慶的帝位另選新君。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寶庫

這可把嘉慶氣了個半死,自己是“兒皇帝”,和珅一個朝臣反倒成了“二皇帝”奪權把自己架空,甚至還慫恿太上皇把自己廢黜,這不是擺明了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因此一旦掌權,嘉慶第一個要殺的就是和珅。

其次,和珅真的太有錢有勢了,而且關鍵是他與嘉慶並不對付。如果和珅真的拿這筆錢帶著他的勢力去投奔站隊任何一個反對嘉慶的皇子,那麼那個皇子絕對是如虎添翼,就算不能推翻嘉慶,也能給他造成巨大的麻煩。

再者,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要當皇帝,那麼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官員班子,那樣才能真正施行他希望施行的政策。而和珅作為乾隆寵臣,是乾隆朝守舊勢力的核心人物,嘉慶的改革肯定會遭到以和珅為首的守舊集團的阻撓。打蛇要打七寸,打垮和珅就可以完全擊倒守舊集團。

因此無論是公還是私,嘉慶都鐵了心要殺和珅。

面對嘉慶皇帝的發難,位高權重的和珅為何卻沒有發動政變取代嘉慶

影視劇中的和珅“自盡”

綜上所述,和珅最終還是沒能發動叛亂取代嘉慶皇帝,在嘉慶四年,嘉慶皇帝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乾隆帝死後十五天賜和珅自盡,時年四十九歲。

不過和珅雖然被嘉慶快速處死,嘉慶得以快速掌權,建立起自己的領導班子;而且嘉慶的策略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從根本上講,誅殺一個和珅,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當時清朝的腐敗和沒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最終不得不面對清朝由盛轉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