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歷史上對范增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一人抵三傑,有人說他倚老賣老。

那麼范增水平到底如何呢?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乃楚漢相爭之際的楚國重要謀臣,在聯合諸侯抗擊暴秦的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范增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了,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在古代,七十歲算是相當長壽了,而范增在七十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作為。

在七十歲後才參加反秦大起義,先跟隨項梁,後輔佐項羽,

屢出奇計。

後來,劉邦利用謀士陳平的離間計,引起了項羽對范增的猜疑,促使項羽削減了范增的一些權力。

范增一怒之下,辭官歸鄉,歸鄉途中背生毒瘡,最終病發身亡。

范增一心為楚,卻未能幫助項羽取得天下,壯志未酬而慘死歸途,不能不說是一出人生悲劇。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關於范增水平高低的爭論歷來就有

蘇軾有一篇《范增論》算是較早專文論述范增的文章,他認為范增應該早早一走了之,項羽豎子不足與謀,范增雖不遇明主,亦人傑也。

與之相反的是,洪邁《容齋隨筆》有一篇《范增非人傑》,則大力貶責范增,認為范增不是人傑。

明代瞿佑撰《歸田詩話》有言:

虎鬥龍爭既不能,

雞鳴狗盜亦何曾?

陳平韓信皆歸漢,

只欠彭城老范增”。

作者意思是范增應該像韓信陳平一樣早歸漢,就不會出現被逐而死的結局。

只是以范增的性格不會如此而為罷了!

如此種種!

開啟了范增褒貶不一的歷史爭議。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范增雖然名氣大,但在在《史記》裡出現的次數不是很多,只在《項羽本紀》裡作為一個配角,然而正是這個舉足輕重的配角的一開始就預示了項羽的悲劇英雄的命運!

范增其人頗具政治、戰略才幹

范增的軍事智慧與政治才能在當時就有公論。

漢高祖劉邦有句名言:

“夫運籌帷,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把自己善用“三傑”與項羽不用范增對照起來,認為這是勝敗關鍵,對比一下確實如此。

劉邦的主要謀士陳平也說:“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

陳平認為項羽能用的優秀人才僅僅這幾個而已,並且只有范增一個謀士。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足以說明範增的確是有才幹的。

范增一共為“項氏集團”提出過四條重要謀略:

一是勸說項梁擁立楚懷王作為最高領袖。

二是建議項羽鴻門宴上殺掉高祖劉邦。

三是諫言項羽冊封劉邦為漢王,並安排三位秦朝降將監視他。

四是勸告項羽在滎陽相持戰中,拒絕劉邦的求和繼續攻打劉邦。

我們再看下這幾條建議:

第一條計策被項梁採納,使項梁取得了“挾懷王以令諸侯”的資本。

第三條被項羽接受,既滿足了懷王的要求,又限制了劉邦的地盤,還維護了項羽的諸侯霸主地位,可謂一石三鳥。

第二條和第四條項羽如若採納並貫徹執行,劉邦早就死無葬身之地,哪會有後來的“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可見,范增的政治眼光是多麼獨到。

但是也因為范增出眾的才華,以及頗高資歷,他才表現得傲氣十足、咄咄逼人、有些事情甚至擅自做主。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

范增經常不自覺地違背項羽意圖、不服從項羽指揮,時常挑戰項羽地位和權威,讓項羽心存芥蒂。

引發了項羽內心深處的不滿。

在行為上越俎代庖。

比如“鴻門宴”上在項羽沒有反應的情況下,范增擅自招來項莊來舞劍,意欲刺殺劉邦。

這一行為與范增的身份極不相稱。

范增不明白,自己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

可是,他居然在沒有獲得項羽點頭的情況下,越權行事,私令項莊採取行動,這分明是一種違反政治規矩的行為,犯了越上的大忌。

范增的悲劇命運也在此埋下了伏筆。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范增性格較為衝動、意氣用事、情緒易激動、恃才而傲。

項羽聽從他的計策,沒見他多高興,而一旦不聽從他的計策,他就十分不滿。

范增的心目中,項羽還是一個很不成熟、不懂得政治的孩子。

故而每次與項羽議事,都缺少商量與討論,而是近乎指令式的命令項羽做事。

並且處處以長輩、智者自居,這種自大的心態使他獲得了心理上的某種滿足感,麻痺了自己的神經,從而忽視了項羽的真實感受。

畢竟對於項羽來說長輩只有早已經戰死的項梁。

范增從未想過要改變一下自己的做法或者變通自己的說話方式。

反而和項羽硬碰硬,從“豎子不足與謀”的語氣中可以反映出來。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再者,作為一個謀士,范增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

從年齡上講,他比項羽多出 40餘歲,項羽作為一個年輕人,又早早功成名就,其性格暴戾屬於情理之中,范增卻既不理解也沒有寬容之心。

仍以“亞父”的身份說話行事,對項羽毫無敬畏意,致使兩人矛盾的爆發。

歷史上的范增到底什麼水平?

范增的悲劇,正是這種性格直接造成的。

雖然范增給項羽提出的計謀十分有用,但為人處世與其身份十分不符,最終導致二人矛盾不可調和,關係分崩離析,直至離開楚軍,最後慘死途中。

總之,項羽的失敗不僅僅是項羽個人的問題,作為輔臣的范增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研究范增的生平、性格與項羽的悲慘結局,不但對研究《史記》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加深人們對楚漢之爭中各個人物的理解,為後人提供歷史借鑑,其意義十分重大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