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有人出生就一定會有人死去,人的生命和死亡一定是聯絡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喪葬制度發展的很早,早到有人類出現的時候。我國作為古代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喪葬制度也是繽紛多樣。

早在距今十幾萬年前,在我國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中,當時的人類已經存在墓地的觀念,在生活區的旁邊,會集中埋葬死去的人們。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但當時的喪葬習俗還是很野蠻的,就拿夏商時期來說,當時在社會的上層階級十分盛行人殉制度。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人去世後,在世的人會拿出死者生前喜愛的東西跟隨死者下葬,在夏商時期,隨著死者下葬的是活生生的人,曾經考古學家挖到一位夏王的墓,裡邊竟然有幾百個無頭骨骼,最後考古學者據考證推斷這些都是為夏王做人殉的人。

這種制度在我們當今看來是一種十分原始,十分血腥野蠻的習俗。之後的人們也都意識到了人殉制度的弊端,進而改正了這種習俗。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個成語“始作俑者”,是用來形容惡劣風氣的開創者,這個成語最初其實是孔子的話,講的就是人殉習俗得到改變,人們開始用泥塑的人偶代替真人隨死者入土。

這也是古代的喪葬習俗的一個進步。之後隨著儒家學說得到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推崇,儒家的喪葬觀念越來越成為社會上的主流。

儒家主張教化,主張尊卑等級,也主張事死者如事生,這也就推動了“厚葬”這一種喪葬習俗的發展,越是等級高的人物墓葬越是華麗。雖然歷史上存在著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薄葬的不同,當時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厚葬是主流基調。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厚葬的主流基調也就意味著例如皇帝這類人的墓葬中,金銀寶器,奇珍異寶都是很多的。這種現象也催生了另一種行當:盜墓。

這種充滿神秘的行業賺錢就靠著盜取地下陵墓裡的珍寶。盜墓這種行為當然不可能被社會大眾接受,畢竟誰也不想有朝一日自己或是自己親人的陵墓被別人暴力的開啟,再掠奪走裡邊之前的物品。

為了與盜墓賊對抗,社會上尤其是皇家可是下了大力氣研究防盜措施。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在秦始皇的墓葬中,據傳說就有很多道防禦機關,一旦觸發殺人於瞬間,以防止盜墓賊的侵擾。光是機關肯定是不夠,還有很多加固墓門的方法,像是查門閂一樣在裡邊把墓門鎖住,像是用一根石柱在裡邊頂住墓門等等。

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最後的機關一定要在裡邊完成裝配。那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墓室裡最後不能有活人在,又要要求最後的機關有人在裡邊完成裝配。總不能留下一個工匠留在墓穴裡不出來吧,地宮反鎖後,最後一個修墓的工匠是如何逃出來的呢?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其實古人在日常的實踐中早已解決這個問題了,墓穴裡邊全部完成後,最後工匠都出來,把墓門關住,這時的墓門中間有一個橫著的小細縫,工匠透過使用一根類似鑰匙的金屬棒,伸進細縫裡邊,控制在裡邊的石柱,最終完成石柱的放置,達到卡住墓門的效果。

因為這種技術屬於皇家修陵墓的機密,是不能告訴外人的,這也是出於防盜的考慮。

古代皇帝下葬後,地宮墓門反鎖,最後一個修墓工是怎樣逃出來的?

那這種防盜技術我們現在是怎麼知道的呢?民國時軍閥混戰,軍閥孫殿英因為軍費缺乏,要挖開慈禧的陵墓,拿走寶物換軍費。

當孫殿英大費周章來到慈禧的墓門前時,他不知道墓門該如何開啟。最後透過探索發現門中間的小細縫,才最終開啟墓門,也發現了墓穴開啟的秘密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