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10年沒有新的增量,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企業10年沒有新的增量,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無論是一個家族、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沒有增量就意味著衰落和死亡。為什麼呢?

如果一個家族沒有增量,產業會分家,越攤越薄,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增量,利益結構會僵化,人才會流失,市場會把它淘汰;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增量,會內憂外患,滋生腐敗,不斷被強國蠶食殆盡。

我們說個大家熟悉的故事。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是為了報恩嗎,是為了興復漢室嗎,還是為了宏圖霸業?其實都未必。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也許可以歸因於他對魏國的實力不切實際的看法,他在《出師表》裡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話意思很明白,信心很充足,準備大幹一場。

但是,第一次北伐失利以後,諸葛亮清醒認識到魏國比蜀國強大太多,卻還是堅持北伐。他在《後出師表》裡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這話是說,不北伐等於坐以待斃,與其坐以待斃,幹嘛不搏一搏。

儘管兩次形勢判斷不同,諸葛亮都堅持要北伐。很多人說,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偉大!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草廬之恩,感人!

企業10年沒有新的增量,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這種解釋有幾分道理。

但是從更深的層次看,諸葛亮北伐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擁有最出色的增量思維。

蜀漢只有“一州之地”,兵力、人才都遠遜於曹魏,時間拖得越久,曹魏“綜合國力”的優勢會越明顯,吞併蜀國是遲早的事。

諸葛亮認識到——沒有增量就意味著滅亡。

企業10年沒有新的增量,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在東吳執政的諸葛恪是諸葛亮的侄子,他也說過,今天的曹魏比戰國的秦國強數倍,而吳蜀兩國的土地還不到六國的一半。所以說,諸葛亮不一定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恰恰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盡人事聽天命。

可惜的是,諸葛亮死後,他的兩位接班人蔣琬、費禕一個比一個保守,第三位接棒的姜維雖然有志於北伐,但蜀國已經錯過了曹魏內亂的最佳時機。姜維窮兵黷武“無歲不徵”,結果加速了蜀國國力的衰竭。諸葛亮死後不過30年,蜀國就走向了滅亡。

今天,如果你運營一家企業,一定要有增量思維。《增量模式》理論創始人黃校長說:

“有增量就是時間的朋友,沒有增量就是時間的敵人。”

企業10年沒有新的增量,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有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朋友準備結婚,一家人為了籌錢焦頭爛額。父親十多年前開始經營工廠,效益並不好,十多年來就靠一點微利支撐著,這兩年工廠甚至開始虧本。可是峰迴路轉,工廠雖然沒賺錢,工廠底下那塊地皮拿出去一估價,竟然已是價值連城,這讓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然而從創業的角度看,一家工廠10年賺的錢,還沒有工廠下面那塊地皮10年的增值多,這家工廠所經營的業務一定是時間的敵人。其實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少見,只能說明過去這些企業慘淡經營了十幾年,都沒有自覺地運用增量思維。然而在時間軸上看,存量是個偽命題;組織要麼上升,要麼下降,如果沒有增量,企業會隨著生命週期消亡。

時間是大道,企業一定要做時間的朋友,企業家一定不能停止增量思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