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編者按:如果要說古代的各類大型活動,尤其是涉及到皇室參與的大型活動,那麼圍獵絕對算得上是上鏡率極高的一類活動。不過雖說在古代娛樂活動遠不如現代豐富,但是像圍獵這種能夠連續兩千多年,一直到清末為止,能一直讓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都樂此不疲得活動,卻也絕對是少數。那麼圍獵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它們如此長盛不衰呢?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要說明圍獵為何如此興盛,就必須先要理解圍獵到底是要幹什麼?圍獵既然帶有個“圍”字,那麼顯然這項活動肯定是一個多人運動。具體點說的話,圍獵就是透過包圍的方式,將一個地區的野獸驅趕到一處,然後在進行集中射殺。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這一過程雖然聽起來並不比那些一個國王,一根長矛、一壺酒再加一頭野豬的狩獵更加刺激,但是對於圍獵的最高指揮者來說,像這樣只會一場大型圍獵,可以說只要四捨五入一下,那就是指揮了一場戰爭。就比如清代著名的“木蘭秋獮”,在圍獵的過程中,首先會有專門負責偵察計程車兵在圍獵地中尋找獸群,然後由管圍大臣率領騎兵將有獸群活動的區域包圍,並逐漸收縮範圍,當獸群最後集中到一個相當小的區域之後,再由皇帝首先射獵,接著皇自和王公大臣們根據等級依次射獵,到最後在場士兵再一擁而上,對獸群進行大規模獵殺。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清代圍獵中,“獵”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小部分

這種有著固定流程的大規模狩獵,不僅像網上很多科普中所說的那樣,可以再圍獵的過程中,鍛鍊士兵們的騎射能力,同時在古代沒有軍校來專業培養軍事人才的情況下,這種圍獵無疑是給那些只有書本理論知識的王公貴族們,一次難得的低難度實操指揮機會。除此之外,這種像遼代的“四時巡狩”和清代的“木蘭秋獮”,基本都是大批顯貴和士兵離開京城,這期間的人員排程等工作,也可以為君主提供一個實際審查官員或者皇子能力的寶貴機會。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乾隆皇帝在“木蘭秋獮”中,就市場親自參與指揮

不過要是覺得圍獵的作用僅僅就這些,那也有些太過小看這一古老活動了。實際上古代無論中原王朝還是遊牧民族國家,圍獵這一活動除了是作為一種不以人為目標的低強度、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外,圍獵還承擔著眾多政治上的作用,而這恰恰也是圍獵這一活動能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上林圖卷》中的圍獵

要說圍獵的政治作用,最顯著的,自然是作為一種秀肌肉的力量展示。類似於現代的一些大型軍演一樣,一場成功的大規模圍獵,無疑是向地方勢力甚至是敵國展示本國軍隊質量,以及上下指揮能力的秀場。比如《周禮》記載,周朝就將圍獵(中國古代稱之為“田狩”)納入軍禮“大田”之中,這除了前面說過的是對軍隊和軍官指揮的訓練外,也有以這種方式來震懾各個諸侯國,以維持周天子權威的用意在其中。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的唐朝圍獵

與中原王朝的“田狩”不同,遊牧民族的圍獵不僅僅是君主的秀肌肉行為,更是一場重要的中央政權與其他部落進行聯動的舞臺。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先解釋一下大部分遊牧民族政權的結構。其實除了少數像遼國、西夏這些控制有城鎮和農業耕地的遊牧政權外,大部分遊牧政權,其實都沒有完整的官僚體系。因而他們的政權構造,大多都是以某一強大部族為紐帶的部族聯盟政體。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在這種情況下,遊牧君主想要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亡國之君,那麼除了要保證自己的武力值長盛不衰外,如何協調好各部族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當然,如果只是要解決日常事務,那麼還可以簡單的將各部首領召集到汗帳開會。但如果要進行大規模戰爭之類,需要強化各部之間的協調性和對於政權的認同感,那麼舉行圍獵活動,讓自己統領的各個部族共同參與其中,自然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其實促進認同感這一行為,在清代的“木蘭秋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在康熙年間的“木蘭秋獮”活動中,康熙皇帝就以自己蒙古“博格達汗”的身份,召集蒙古各部與清軍一起參與“木蘭秋獮”。到了乾隆年間,由於準噶爾對於蒙古草原各部影響力被極大減弱,因而“木蘭秋獮”不再需要像康熙時期那樣搞召集各部的大場面,但是這一時期的圍獵,依然要求蒙古各部的王公臺吉輪流參與。而作為清朝皇室傳統小弟的科爾沁部,則會在每次“木蘭秋獮”中,都派出士兵參與圍獵活動。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乾隆時期的《塞宴四事圖》

當然了,古代的圍獵倒也並不乏一些流於形式的情況。除了中原王朝日趨娛樂化的“田狩”外,還有一些像遼代的“四時巡狩”,本身雖然已經沒有了遊牧政權舉行圍獵來統合各部的需要,但是卻依然出於讓遼代的君主們,牢記自己作為遊牧民族子孫的傳統和勇武。至於清代的“木蘭秋獮”,到乾隆後期開始,形式也從大型狩獵活動,日益向皇室的大規模出遊靠近。

古代君王為何是“圍獵”發燒友?真不是饞野味,王狩的功能瞭解下

▲明代《宣宗出獵圖》

伴隨著道光四年,因為當時清廷的財政拮据,道光帝最終下令停止了“木蘭秋獮”,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大規模皇家圍獵,也就此畫上了句號。當然如果古代的圍獵活動,就這樣結束,也算是這一古老活動圓滿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就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伴隨著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大破清軍,接著向北京進軍,咸豐帝倉皇的以“木蘭秋獮”為名,逃往了承德。這次最後的“木蘭秋獮”,讓圍獵這一帶有軍事目的而舉行的活動,最終以這樣一種蒙塵的結局,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