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引言

《出師表》乃是諸葛亮為後主劉禪所書的表文,全篇提及“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諫言,同時,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表達了自己忠貞不二,為國盡效的決心。想必大多數人都對《出師表》有所耳聞,這篇表文既沒有藉助華麗煽情的辭藻,亦沒有引用舊時的典故,情真意切,令人動容。這篇課文後入選了九年級的語文教科書內,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到這篇表文,對此中的諸葛亮敬佩不已。

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01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諸葛亮聰慧無比,足智多謀,為蜀漢建功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三國時代不可多得的人才。從《出師表》中我們亦能看出,諸葛亮對先主十分忠貞,對蜀漢的形勢十分關切,並且,諸葛亮是一位慧眼識才的軍師,對於用人之事十分熟知……諸葛亮看似《三國演義》中的“正面角色”,相較於曹操等人,其名聲也好些。可是,龐統在臨死前,卻向劉備控訴,點明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也就是說,龐統認為,劉備給諸葛亮騙了。

按理來說,諸葛亮對蜀漢盡心盡力,在先主崩殂後仍然率領著士兵北伐,最終在北伐期間同敵人周旋,積勞成疾,病逝而亡。諸葛亮對蜀漢已然是仁至義盡,龐統何出此言呢?

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龐統為何人呢?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述的——“天下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鞍前馬後,希望得到劉備的重用,可身為帳中謀士,他與諸葛亮一同拜為軍師,卻難得到重用。

龐統自小十分樸實,但在《三國演義》中,龐統卻是相貌醜陋無比,到哪都受人排擠,當初引薦於孫權時,孫權就對他並無好感。在《三國演義》裡,龐統“黑麵短髯,形容古怪”,惹人討厭。

02

雖說人不可貌相,但人的第一印象,顏值決定著其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在孫權那裡,有一個周瑜得寵,龐統自然就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無奈之下,龐統又將目標,轉移到了曹操那裡。

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投靠曹操後,曹操對龐統十分客氣,他的愛才是出了名的,就將龐統留在了身邊。龐統的確有些才幹,但“連環計”一事,讓曹操損失慘重,他的心中難免不悅,自然也不會再重用龐統。走投無路的龐統只得離開曹操,奔向了最後一個選擇——蜀漢。

起初,龐統並沒有得到劉備重用,貌似還是因為他長相醜陋。此時此刻,魯肅再也看不下去了,開始為他打抱不平,而諸葛亮也開始引薦龐統,劉備這才與龐統見了面,在一番友好會談後,劉備也開始發現龐統的才幹,他開始重用龐統。此後,龐統從文職,一步步走到了跟諸葛亮平起平坐的位子上。

然而,畢竟諸葛亮才是陪同劉備打天下的左膀右臂,劉備不可能冷落他,並且,龐統還有其他的缺點——在《三國演義》中同樣提及,龐統口無遮掩,在酒後更加肆無忌憚,容易得罪人……

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龐統在蜀漢的矛盾越來越多,諸葛亮後寫信給劉備,意在提醒他警惕身邊的小人,龐統認為諸葛亮在旁敲側擊地說他,就與諸葛亮開始爭論,還說諸葛亮是嫉妒他的才幹,認為劉備為諸葛亮所騙,諸葛亮想要獨攬大權,這讓劉備心生不悅。龐統似乎小看了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想要從中挑撥離間,也就是因為這件事,註定了龐統的必死結局。

此外,龐統還曾怒斥劉備以討伐別國為樂,當面讓劉備下不來臺,而當劉備客客氣氣地請回龐統時,他非但不領情,反倒耍起了小脾氣……建安十九年,龐統作為謀士,卻開始帶兵打仗,結果被箭射中,一箭斃命。年僅三十六歲的龐統慘死於“落鳳坡”上,就連他的墓地似乎也不招人待見,隻立下了一塊小小的墓碑。

龐統臨終前勸說劉備:“主公被孔明所惑矣”,這話背後有何深意?

結語

如今的網路上,流行著一個熱詞——“臥龍鳳雛”。人們都知道,“臥龍”是對諸葛孔明的稱呼,那麼“鳳雛”呢?它其實就是曹操對龐統的稱呼。單從一生的成就來看,龐統並不如諸葛亮,並且也沒有諸葛亮那麼受歡迎。但是,“臥龍鳳雛”本都可以為蜀漢效力,卻彼此生了嫌隙,最終兩敗俱傷。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不容置疑,龐統所言仍然值得推敲,這或許與《三國演義》過於美化諸葛亮有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