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如果有人要問,在中國歷史上,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鬥力到底孰強孰弱?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好回答,因為在不同的歷史年代,這個問題的答案都不盡相同,有時兩者還會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比如說南北朝、宋遼澶淵之盟、明朝和北元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不斷前進,本文就此做個簡單的歷史梳理。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第一階段:先秦至漢末

所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先秦時代的農耕外患應該就是戎(狄)族。其族人分佈地域很廣——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都是他們的居住地。到了西周時候,戎(狄)族的生活區域已經逼近了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曾多次襲擾周王朝,對周王朝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周幽王時期,戎(狄)甚至還攻陷了都城,周王室面對其兵鋒最終只能無奈地選擇遷都。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秦趙(晉)燕三國也只能修築長城對戎(狄)採取防守的姿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農耕文明才終於實現了對遊牧文明的第一次反擊——蒙恬北伐。雖然從其結果上來看,農耕文明此次大規模反擊,並未傷到遊牧文明的“筋骨”,但好歹也不會和先秦時代一樣各國都在時刻擔心北疆被遊牧部落襲擾。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可惜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秦始皇的去世,秦朝國內狼煙四起。司馬遷由此記載道:“多個諸侯都背叛了秦,原先守邊的將士不得已回國鎮壓,於是匈奴又回到了邊境地區生活。”所以沒過多久,重新統一中國的漢高祖劉邦所面對的,是一個已經“東滅胡,西逐月氏”而且整合了更多部落也更強大的匈奴。

白登山之戰以後,漢朝只得採取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時代才開始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第二次反擊。當然,這次反擊的規模和時間跨度要比秦始皇時代大得多,漢軍多次深入漠北,先後設立朔方郡和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在漢軍猛烈的攻勢下,部分匈奴不得不陸續開始向西遷移。之所以獲得如此輝煌的戰果,是因為此時的漢朝已經休養生息數十年,漢軍已經累積了足夠多的農耕產出作為戰爭的資本。然而,這樣的狀態也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如此大規模的遠征使得農耕人口嚴重不足,這一點漢武帝在自己晚年的“罪己詔”中有所提及。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到了兩漢交替時期,戰亂四起,內亂無疑使得農耕文明產出明顯減少,雖然後來東漢也打出了“燕然勒石”的戰績,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漢朝還是隻能靠“和親”來暫時緩解軍事壓力,這也說明雙方也都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從根本上滅掉對方。

漢末的曹操北征烏桓之戰勉強可稱得上的是第三次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反擊。這裡之所以說勉強,是因為此時的曹操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北征烏桓只是其為了保證其後方安全的一次軍閥作戰,遠非秦皇漢武那種傾舉國之力的北伐,而烏桓也不是匈奴那種已經對草原完成“統一”的遊牧政權。

總的來說,從先秦到漢末,中國歷史保持著遊牧入侵,農耕反擊的狀態,雙方軍事實力大致保持著均勢。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第二階段:西晉至五代

西晉到隋完成大一統以前,再也沒有一個出身於農耕的將領可以深入遊牧區進行反擊了。因為西晉統一沒多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趁虛而入的五胡遊牧民族,先後在北方建立起了十多個政權,而從東晉開始直到宋齊梁陳的農耕政權都沒有能夠有效收復北方故土。即便是猛如劉裕、勇如陳慶之、暴如冉閔,他們的努力最終都化為一場空。

在南北朝的大多數時間裡,地處北方的耕種區被遊牧政權所控制後,遊牧文明也終於有機會開始接觸並融入到農耕文明。可惜由此想象一下,當遊牧文明本身就有強大軍事動員機制下前提下,再獲得農耕文明的產出,那麼南方即使有比北方更多的農耕產出,其實也很難再有機會誕生出比北方更強的軍事動員能力,所以在南北朝的絕大多數時候,遊牧文明幾乎是壓著農耕文明在打。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隋朝的建立才有所改觀,隋朝面對的遊牧政權主要是突厥人,好在此時突厥人並沒有足夠多的人口來開發農耕,再加上內訌之後,他們的軍事動員能力也有所下降。於是,在隋朝滅掉南陳完成資源整合以後,便立刻擊敗了突厥。

可惜隋朝也是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至於剛剛建立的大唐王朝不得不面對西北趁著隋末亂世又重新崛起的突厥,而且其西南也有遊牧新貴吐蕃(後有吐谷渾)的存在,這些都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壓力——突厥甚至一度攻入關中地區,直接威脅到了唐朝的首都長安。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也只能怪突厥時運不好,因為他們碰到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對手——“天可汗”李世民僅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帶著一幫能臣武將穩定了局面,還一舉消滅了東突厥。隨後,唐朝還把俘虜和投降的突厥人安置在了東起遼東、西至河西的廣大區域,使得這一部分的遊牧人真正融入到了農耕文明。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以後,節度使的制度更加快了遊牧文明融入農耕文明的速度,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應該就是沙陀了,所以唐末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等政權都有沙陀人的身影。

總的來說,這段時期遊牧政權逐步建立起了對農耕的軍事優勢,但是這樣的軍事優勢是遊牧政權獲得農耕產出的前提下建立的。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第三階段:兩宋

當農耕文明的歷史發展到兩宋時期,比北宋立國更早的遼國不僅已然是草原上的霸主,而且還統治著以燕雲地區為代表的農耕區。面對既有遊牧軍事體制,又有農耕產出的遼國,北宋初期的軍事壓力無疑是歷代農耕政權裡最大的一次,但這並不妨礙宋太祖和宋太宗想要收復失地的決心。

儘管後來“澶淵之盟”的結果使得北宋徹底放棄了以武力收復失地的想法,但也使得遼國“斷”了繼續南下的念頭。只不過誰也沒有料到,此時的北方又出現了更為強悍的敵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兩者相繼南下,遼國和宋朝雙雙走向了失敗和滅亡。究其原因,那是因為此時的遊牧文明不僅僅用先天軍事動員能力加上農耕的產出來決定戰爭的勝負,而在此基礎上,農耕政權本身的官僚機構的種種掣肘阻礙了其軍事制度乃至作戰的能力。相比之下,蒙古人建立的軍事制度要比宋朝簡單有效得多,所以此時的遊牧文明終於迎來了歷史的最高峰——元滅南宋,而忽必烈作為第一個建立大一統的遊牧皇帝終於可以用軍事成果來向世人證明——遊牧軍事戰勝了農耕軍事。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如果真的只從結果上來對比軍事成果,遊牧文明比農耕文明更具有說服力,那為什麼元朝還是被明朝所取代?而明朝又被清朝所滅亡呢?這裡就要說下軍事制度這個東西,毫無疑問這應該包含在文明基因裡面。

從文明基因的優劣性來講,不用靠武力也能自產自足的農耕明顯高於遊牧,但是文明基因的產生更多的是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基本將遊牧與農耕兩種文明從地理上進行了分割。對比之下,農耕文明的穩定產出是遊牧文明所不具備的,所以每當南方的農耕政權衰弱時遊牧民族必然會南下,而每次南下都是融入農耕文明的過程,也就是說從先秦直到元朝,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其軍事文明在不斷髮展的同時,也在不斷的融合。所以,當以蒙古人為主導的遊牧民族對南方的土地完成了兼併的同時,自己的遊牧文明基因卻被農耕所同化,但這種同化卻又並不徹底,所以元朝被明朝所取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孰強孰弱?好比兩個車輪,推動著中國歷史前進

清朝的成功是在於入關之前,他們就主動將自己“改造”成了農耕文明,從康熙時代開始,他們的身份也從農耕文明的破壞者變成了守護者,雖然女真人的文明基因可能更偏向於漁獵,但毫無疑問的是遊牧文明也是其基因裡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史記》《中國通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