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首先,北京做陪都的意義是什麼?遼元的陪都都是因為君主要時常出來溜達,明朝的君主想去趟墓地看看都難,陪都的設立都是禮儀性的。北京沒做過明朝首都,又不是天子老家,憑什麼設立。其次,問題回在南京是否適合建都上來了。上至六朝下至民國,建都南京的政權沒有一個超過百年,恐怕不是一句不吉利說的清的吧。這方面的討論幾百年來太多了,這裡不展開了,但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北京比南京適合當首都的多了。其次,就舉個簡單的例子,明朝定都在南京,然後北京靖難舉兵,定都北京,想想發生在蘇州的五人墓碑記,到後來稅都不好收了。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明朝搞這些外藩,土司,藩王不是明朝不想管,而是因為古代的政體真的管不過來那麼多土地,就現在的省份來說,能管十個省份就到頭了。明朝的制度可以看成宋朝的升級加強版,皇帝是最大的軍頭,宋朝把天下最好的軍隊養在首都,強幹弱枝。明朝也好不了多少。朱棣定都北京就是因為這麼遠的距離,掌握那麼多的軍隊,他找不到相信的人了,定都南京到最後一定會在發生安史之亂或者靖難後學宋朝強幹弱枝,對北方遊牧妥協,中國邊界退到有利的地方,可能就是黃河沿岸,可能現在還是南北朝。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但朱棣比宋朝強就在於決定遷移都城北京,自己帶兵上,定在北京沒錢,定在南京沒兵。再者,明仁宗回遷過,明宣宗又遷回去了。搬家太困難。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等於禁衛軍和邊軍合一。但是後期,主要矛盾是收不上稅,其實這個時候是可以考慮回遷的。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但是誰願意搬?明朝首都在北京時遼東直接處於失控狀態,總兵巡撫去一個沒一個,提前幾百年軍閥化。同時北京的首都物資開支還搞得北方防線受到影響,各種物資都要先供應北京嘛。而南京同時可以依靠大運河,南移的黃-淮河,長江控制中國的所有經濟命脈,把長江中下游,黃淮河中下游和大運河連城一體,這經濟,文化上的優勢根本難以計數,這種情況下朝廷直接掌控經濟核心,也不會像明朝那樣經濟失控了,順便還能經營海防。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另外了,糧食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古時候打仗還是以麵食為主吧,畢竟懷裡揣著幾塊餅比背一袋米方便,而且可以做一次飯吃個一兩天,架鍋煮粥蒸米飯可就有點麻煩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兵退的時候還要把麥子割了。至於北京,熟悉地理的就知道了,北京北面是燕山山脈,一路延伸至山海關,山海關大家都清楚的,就打死皇太極的地方。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西面是太行山脈,東面是渤海,只有南面是平原。還有就是西北角的張家口,這是唯一的豁口吧,其實守住了這裡也就守住了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畢竟繞過太行山脈從南面進攻,可就來得及從南面調兵防禦了。所以,北京可能就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至少相比南京來說,在冷兵器時代定都北京是一個更優解。

明朝中期的主要矛盾是內外矛盾,定都在北京,可以少養一隻邊軍

最後,出於兵力成本的考慮,明代的威脅大多來自長城以北,九邊防禦體系中,宣大薊遼是進入華北平原的四個通道。山海關除了自己開門,幾乎無法從正面攻破。大同方向進入華北平原腹地,明軍會從南北兩個方向增援。只有宣、薊兩個方向進入華北平原最方便,進入華北平原就一定繞不開北京,誰守衛北京誰就擁有當時國家最精銳的軍隊。這部分兵力皇帝直接管理是成本最低的。既可以守邊關,也可以平叛和拱衛京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