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授權轉載請註明來自古韻龍溪公眾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開壇授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首創儒家文化,為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學烙印。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孔子地位不斷升高,華夏各地紛紛興建孔廟。歲月變遷,星移斗轉,如今在華夏的土地上僅留下四座最宏大、儲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的孔廟——北京孔廟、曲阜孔廟、臺北孔廟、恭城孔廟。今天我們就來掰一掰位於廣西桂林的恭城孔廟。

據史志記載:恭城孔廟始建於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初址選在城東北的鳳凰山腳;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縣城西遷,孔廟亦隨之遷建於縣城城西之黃牛崗;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因當時的知縣楊鈞認為“學宮不利於科舉”,便帶頭捐俸將文廟遷至現今地址;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官紳們認為當時的文廟“不足以壯觀瞻”,由當時的知縣彭正楷帶動各界人士捐資籌款,僱請湖廣名工巧匠,歷時三年,按照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擴建成現今規模。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恭城文廟位於恭城西面的黃牛崗城背嶺下,依山勢層層築臺而建,佔地三千六百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組成,是廣西現今所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式請代建築,人稱“華南小曲阜”,亦稱“學宮”。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停停停。上面講恭城孔廟建於明朝,為什麼這裡又說是清代建築,這大過年的,是不是小編喝多了筆誤哈哈哈,不是啦,因為孔廟於咸豐四年(1854 年)毀於兵火,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新修復,所以是清代建築沒錯。修復後的孔廟在戰火中走到“十年浩劫”時,又面臨著被造反者拆四舊的大難。多虧恭城文化館的龔自修同志想出錦囊妙計才得以保全至今。

欞星門

進入孔廟的第一道門,名為“欞星門”。網上有些解釋為“欞星”指天上的文曲星,意思就是孔子是文曲星下凡。其實呢,這是一種誤解。文曲星是北斗七星的第四顆星,即天權星。欞星又叫靈星,即天田星,掌管著天上、地下所有的田地。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劉邦登基以後,規定每次祭天之前先祭天田星,以祈禱天下風調雨順。到了宋代,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與天相齊,漸漸把祭孔當成了祭天,祭孔和祭靈星的地方合二為一,並且在前面建了一道門,命名為靈星門。

到了明代,一些學者認為祭孔和祭天並不是一回事情。由於門的形狀像窗欞,在一些有名望學者的建議之下,“靈星”改為“欞星”。也有人認為靈加上“木”字旁,意思是孔子育人就像栽樹。

泮池與泮橋

又稱泮宮,是官學的標誌。《新華字典》對“泮”的解釋為“舊時學宮前的水池。”橫跨於泮池之上的泮橋,又叫跨鰲橋、狀元橋,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橋面有云紋浮雕,寓意履此者可青雲直上。在古代,可以說是所有文人學子心中的聖橋。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大成門

拾級而上,即到大成門。大成門是文廟的最後一道大門,呈硃紅色。“大成”出自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下詔更名為“大成殿”。原門頭高懸“大成門”豎匾一塊,還掛有清代皇帝御筆題辭匾八塊,歷經戰火,不復存在。大成門東間有“鄉賢祠”,西間是“名宦祠”。再序進為東西兩廡和“昭文樓”、“尊經閣”。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殿內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神龕雕有千姿百態、大小各異的雲龍一百零八條(大的九條、小的九十九條)。東西兩側,供奉“四配”、“十二哲”神位。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大成殿是全廟的精華所在,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面寬五間,縱深三間。殿前大門十四扇,門頭高懸“大成殿”豎匾,正中掛有赤地金書“萬世師表”御書匾一塊。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屋面雙重飛簷,凌空高翹,為重簷歇山頂式,八隻銅風鈴高吊兩層四角,該廟脊山均為著釉燒陶,色彩繽紛,門窗簷板縷空雕花,珍禽異獸,活靈活現。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大成殿前為露臺,臺前有拜階,刻有云龍丹墀浮雕,四周以青石為欄,昔為祭祀之地。

你所不知道的廣西系列之古蹟篇(一)

崇聖祠

位於大成殿正後方,原稱“啟聖祠”,為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紇之殿。

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為王爵並予入祀,才更名為崇聖祠。

恭城孔廟建築的結構技巧和造型風格,都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鑑賞價值。1963年2月26日被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恭城孔廟很靈哦,每年高考前有不少學子前往上香,你是否有興致到此一遊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