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攻入咸陽後,老秦人為什麼“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大秦賦》播放完畢不久,對於秦朝的熱議還沒有停止,劇中最後的滅六國大戰之前,秦王政還在利用鐵、糧食打經濟戰,搞得六國百姓不得不進入秦國做秦人,這就完全是杜撰了。要知道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說“天下苦秦久矣”,這代表了秦朝統治下六國百姓的心聲。

同時就連關中的老秦人也不忠誠,《史記》記載劉邦攻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之後,秦國百姓的反應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這裡簡直黑人問號了,《裂變》中的老秦人高唱“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怎麼後來就“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呢?

劉邦攻入咸陽後,老秦人為什麼“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秦帝國》中的老秦人也是杜撰的,六國百姓被統治了十幾年就“天下苦秦久矣”,而關中的老秦人被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統治了超過130年,他們才是“苦秦”最久的人。秦國到底怎麼虐待老秦人了,讓他們這麼歡迎劉邦,這與秦法嚴苛關係甚深。

首先秦法規定秦國百姓只能從事耕戰,不能從事其他無關的事情,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秦國百姓要麼種地貢獻糧食,要麼參軍訓練,上戰場殺敵,只能當秦國戰爭機器的工具人。秦法的動員能力超強,一般五個百姓保障一名士兵,百姓的負擔過重。更慘的是秦法規定男女雙方只要一方為秦人,其後代就是秦人,適用秦法,六國百姓避之不及。

劉邦攻入咸陽後,老秦人為什麼“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其次是秦法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表面上看起來賞罰分明,鼓勵戰士在戰場上殺更多的敵人以獲得封賞。事實上能從士兵成長到大夫、將軍、徹侯的幾乎沒有,士兵無非是得到低階爵位、宅子、土地等封賞,卻要冒著戰敗被殺的風險上陣殺敵,戰後還要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封賞的證據,付出遠大於封賞。

當秦朝建立後,上述僅有的福利也消失了,秦始皇修陵墓、長城,從全國徵發了上百萬民夫做徭役,非常辛苦卻沒有任何封賞。雖說大量的民夫從六國故地招募,但老秦人也未能倖免。老秦人自從商鞅變法之後被秦國統治了百餘年,好不容易等到統一六國之後,又要給秦始皇做免費大工程,秦國百姓心裡苦啊!

劉邦攻入咸陽後,老秦人為什麼“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西進時,沿途擊敗了秦軍最後的抵抗力量,秦王子嬰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秦朝滅亡。後來劉邦還軍灞上的時候宣佈廢除秦法,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的約法三章跟嚴苛的秦法比起來簡直就像是沒有法律,於是秦人都擁護劉邦,“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秦朝統一六國當然有他的積極意義,無奈的是秦法的執行過於凌厲,為天下百姓所難接受,就連秦人也苦秦法。但秦法並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消失,秦法後來披上了儒家的外衣變得更加溫和,為後世所接受,正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的小夥伴們,點個關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