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本文導讀:

從“施利芬計劃”中剖析出“四功”和“四過”,對我們這些讀者有何裨益呢?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世界戰爭史上鼎鼎大名的“施利芬計劃”,最早由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在1904年主持制訂完成,後又經過近十年的修改完善,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參加“一戰”的預設指令碼。令所有後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計劃既展示了當時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精細縝密的邏輯思路,又暴露了這個國家孤注一擲的賭徒作風,堪稱葬送德國國運的關鍵手。

在精讀徐棄鬱博士《脆弱的崛起》後,我覺得分析一下“施利芬計劃”很有必要。因為從這個計劃本身,我們完全可以歸納出個人事業發展的重點,受益良多。

作為舉德國一國之力制定醞釀而出的預設作戰計劃,“施利芬計劃”能夠被長期推崇並最終成為現實,一定有其合理之處。我把這些合理之處暫且總結為“四功”。

第一功:符合國家整體戰略判斷。早在帝國宰相俾斯麥當政時期,他就針對德國的國運和歐洲大陸的局勢做過清醒判斷,即“德法仇恨難以消解,法俄結盟必須避免”,而這一判斷的最不利局面就是身處德國東西兩端的法俄結盟夾擊德國,德軍必須兩線作戰。從1880年起,當時執掌陸軍的老毛奇元帥就結合俾斯麥的政治判斷開始醞釀破解腹背受敵困境的計劃。“施利芬計劃”就是遵循俾斯麥和老毛奇戰略考量的最終產物,自然得到整個國家的支援。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施利芬計劃”戰役草圖 來自網路

第二功:契合當權者的戰術選擇。不論是初期奉行復雜外交路線的俾斯麥,還是後來主張咄咄逼人策略的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當權者起碼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保持國家快速增長的勢頭,確立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強者地位。那麼無論“文鬥”還是“全武行”,德國都避不開英法俄這三個最具威脅的對手,而法國始終都是德國戰略選擇第一個懾服的對手,打敗了陸軍實力強大且工商業發達的法國,則落後的俄國孤掌難鳴,孤懸海外的英國必然退縮。回頭再看“施利芬計劃”,首要目標就是法國。

第三功:結合德國的綜合實力。如果說俾斯麥和老毛奇醞釀的只是草案和設想,那麼繼任總參謀長的施利芬元帥則將之變成了具備可操作性的“使用手冊”。整個計劃不僅充分考慮到德國工業尤其是軍工業的產能,把德國陸軍自普魯士時代就形成的強大戰鬥力設計到發揮極限,同時結合德國先進的國內鐵路網強調德軍的強大機動能力,提出“先擊潰法國、再回過頭來擊潰俄國”的大膽設想。應當說,看看自拿破崙時代之後鮮有敗績的德軍實力,這個計劃不能算是痴心妄想,還是有很大勝算的。

第四功:施利芬本人的口碑和實力。施利芬元帥不單是典型的普魯士軍人,依靠堅韌品質從低階軍官步步高昇成為高階將領,深受威廉二世的信任,而且還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學者,在歷史、軍事領域著作頗豐。伴隨他主持制定出“施利芬計劃”並逐年完善細化的全過程,他也在不斷髮表論文反覆驗證宣講自身思路的正確性,使當時國內沒有人能對計劃提出有力的質疑。而他的繼任者小毛奇元帥(老毛奇的侄子)更是對此篤信至深,截至戰前一直都在繼續完善修正,最終使這個計劃成為德軍無可替代的唯一“行動指南”。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施利芬元帥與“施利芬計劃” 來自網路

但是,僅僅有此“四功”,還不足以全面客觀地看待“施利芬計劃”本身。在“四功”的對立面還站著同樣赫赫的“四過”。也正是因為這無法調和修正的“四過”,才使認真貫徹“施利芬”計劃的德軍從一開戰就陷入泥潭,然後只能脫離“劇本”即興表演,最終戰敗。

第一過:戰略判斷的失誤。如果說兩線作戰只是俾斯麥設想的最差境遇,那麼到了施利芬任內,法俄結盟和必然的兩線作戰已經由於德國的簡單粗暴外交變成了事實,龐大詳實的“施利芬計劃”儼然救命稻草一樣重要。再加上“計劃趕不上變化”,施利芬在計劃中設定的德國強大軍力因為同時期德國與英國連年開展“造艦競賽”爭奪海上霸權受到嚴重削弱,造成計劃中設定的軍力遠遠達不到設定規模,逼得後來的小毛奇不斷調整力量配比。在“一戰”爆發前夜,“施利芬計劃”最初設想用於包抄圍殲法軍的部隊已經被小毛奇大幅削減。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一戰”德軍油畫 來自網路

第二過:戰術判斷的誤區。最初俾斯麥和老毛奇設定的思路,是透過德軍擊敗法軍主力取得戰場主動權,再逼迫法國讓步。伴隨老毛奇去世、俾斯麥“下崗”,施利芬時期的德軍已經完全將政治外交與軍事割裂,只謀求戰果。而在當時國內喧囂一時的輿論場裹挾下,“施利芬計劃”的目標不再是擊敗法國,而企望透過一場100萬人的右翼大迂迴一舉圍殲法軍主力,把法國徹底打垮。這種輕視敵人妄想“畢其功於一役”的賭徒思維,已經遮蔽了一切突發狀況,為將來埋下敗筆。而改寫“一戰”歷史,把德軍拖入陣地戰泥潭的“第一次馬恩河會戰”,果然就給了德軍迎頭一擊。

第三過:忽視對手的實力。在“施利芬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固然結合了德國雄厚的國力,但卻忽視了對手英法俄的實力增長。一舉擊潰法國的構想建立在德軍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大炮的自信上,但法國作為工業強國同樣擁有75毫米速射炮這樣的利器,又豈能一戰屈服?計劃中“先擊潰法國、再回頭擊潰俄國”的關鍵,取決於德軍將領對俄國落後國力和動員速度慢的鄙視,所以才敢於把95%的陸軍一舉用在法國前線,只留少數後備部隊監視俄軍。但歷史證明德軍低估了對手,俄軍在陷入苦戰的法軍的請求下毅然提前行動攻入了東普魯士,逼迫小毛奇不得不調派軍隊提前回頭救援東線。所以,早在1914年10月,東線德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坦侖堡會戰”勝利,卻又同時預示著“施利芬計劃”的完全破產。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一戰”法軍油畫 來自網路

第四過:施利芬本人的狹隘。作為計劃的主持制定者,施利芬元帥是個典型缺乏政治頭腦,專注軍事領域的“專才”,這使得整個計劃只看戰績絲毫不顧政治後果。動用5個集團軍上百萬人包抄法軍,意味著必須破壞比利時中立,但施利芬和小毛奇連招呼都不跟外交部打,直接上手,這導致對比利時擔負承諾的英國只能第一時間宣戰加入法俄陣營。施利芬本人的“學究”作風,又導致他從不考慮法軍的實力增長,只注重殲滅戰的成敗,希望一戰使法國屈服。而作為高階將領,又怎能一廂情願指望一個大國只打一仗就徹底放棄抵抗呢?

有了這“四過”,即便“施利芬計劃”事實上成了此後世界軍事學無法繞開的驚世之作,即便整個計劃詳實細緻,連運送150萬軍隊和裝備給養的列車時刻表精確到了分鐘,也依然無法改變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戰”中戰敗並灰飛煙滅的命運。

從“施利芬計劃”中剖析出“四功”和“四過”,對我們這些讀者有何裨益呢?當然有。我們犯不著制定什麼戰爭計劃,但卻少不了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和事業規劃。無論一生走向還是一事運作,我們都是可以從功過中得到警醒和提示。

第一,善於做理性的趨勢判斷。趨勢是不斷流動變化的,對趨勢的判斷和自己的應對自然也要變化,萬不可走極端認死理兒。

第二,目標不宜貪大求全。目標太多或者慾望太大,動作一定變形。不妨凡事穩紮穩打,不求一戰揚名但求水滴石穿。

筆記:“施利芬計劃”的四功與四過

“一戰”德軍炮兵陣地 來自網路

第三,凡事不可輕敵。世界複雜生活也複雜,你在進步人家也在進步,如果總把別人當傻子,那麼自己無疑也就成了笑柄。

第四,知識體系必須廣博。網際網路時代已經發展到了萬物互聯階段,我們難道還能侷限於知識短板割裂地看問題嗎?如此,開眼看世界、學會觸類旁通,方為個人進步的要義。

END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週一至週五晚20:00,咱們在“銘語銘言”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援小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