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看過水滸、三國小說的朋友,可能都會記得其中一句特別經典的話: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每次一員猛將登場的時候,總是會叫囂起來,就好像咱們現在打籃球之前先吹噓自己有多厲害一樣。而這句“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則是必須吹噓的一句話,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為啥猛將總是要與別人“大戰三百回合”?答案與想象中不一樣。

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那麼,大戰三百回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車戰說起了。我們在周朝漫長的800年曆史當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按照禮制來執行的,這其中既包括衣食住行,也包括祭祀、戰爭。尤其是周朝的戰爭制度是最為有趣的,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戰爭就是一場不擇手段的競爭,但是周朝人的戰爭卻是非常有規矩的。

首先,周朝當時的主要戰爭辦法是“車戰”,也就是一個人駕車並拿著近戰武器,一個人在車上射箭進行遠端輸出。戰車的數量在周朝時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硬性指標,誰的戰車多誰就更強大,這在當時是有定論的。所以這才有了當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不過,當時的車子還沒有現代的“轉向器”,或者至少沒有大規模的裝備轉向器,所以戰車只能走直線。這一點兒在我們的象棋當中也體現了出來,“車”只能橫衝直撞,是不能拐彎的。只有“馬”才能斜著走,才能拐彎。所以當時打仗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就略有些“幽默”了。

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兩輛戰車面對面衝鋒,然後弓箭手開始輸出;等到兩輛戰車相互接近的時候,近戰戰士再拿出長兵器互相刺擊。但是刺擊完了之後就比較尷尬了,因為沒辦法轉彎,所以雙方又得停下來把自己的車子開回來。想到這裡,大家免不得想到:這時候步兵上去一窩蜂把戰車給推翻不行嗎?

還真是不行的,當時的周禮規定必須按照這套禮儀來打仗,否則你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這既是一種貴族風範,也是周天子維持族群內的最小死傷的辦法。所以這才有後來楚軍打敗晉軍,還教他們如何逃跑的原因,因為都是一家人,沒必要斬盡殺絕。車戰中,戰車衝鋒向前的這個過程叫作“合”,戰車開回來的過程則叫作“回”。

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這兩個字也用得很形象,“合”就是二者戰車“合”在一起;“回”則是戰車從敵人的陣地上開回來。所以大戰300回合的本來意思就是這麼來來回回的跑300次,不說當時的人受不了,怕是連拉車的戰馬都要受不了了。不過,隨著“禮崩樂壞”,周禮也漸漸的被人們所拋棄了。

後面宋襄公在戰爭當中因為按照周禮的安排來做打了敗仗,非但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尊敬,反而讓不少人在背後笑話他,所以這種貴族式的戰爭漸漸的被放棄了。接著著名軍事家孫武更是一陣見血的指出:兵者,詭道也。而同樣是當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商鞅更是提出戰爭要能“無恥”,去以別人的不屑的手段來打敗別人。

這麼一來,周朝制定的這套戰爭禮儀就被人們徹底的放棄了,從而開始了沒有下限的戰國時代。什麼美人計、桃代李僵、苦肉計、趁火打劫、坐山觀虎鬥等等陰謀詭計開始走上了後來2000多年的戰爭舞臺。不過,車戰當中的“回合制”稱呼卻被人保留了下來,雖然此時已經沒有了戰車。

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但是人們規定,進攻並遭受到對方的防守,這樣一來一回的過程被稱作一個回合。大戰三百回合,如果是“鬥將”的話,我們可以比較簡單的理解為雙方將領的兵器互相碰撞300次(當然,事實肯定比這個要複雜)。而古人的兵器輕則幾斤,重則十幾斤、幾十斤,就這樣撞擊300次,對體力的消耗是特別的大的。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猛將為了在聲勢上壓倒敵人,才會在交鋒之前大喊“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來給自己鼓氣,也可以讓敵人產生畏懼心裡——畢竟,300回合對於一般的將領來說,是能打得手腳發麻,乃至於兵器都拿不穩的。在《三國演義》當中(作者羅貫中本身就是元末起義軍,對戰爭特別瞭解),五虎將關羽和黃忠兩人也只打了100回合就收場了。

言罷,兩馬交鋒。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韓玄恐黃忠有失,鳴金收軍。黃忠收軍入城。雲長也退軍,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古代將軍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一回合是什麼概念?看完你就懂了

100回合搞不定黃忠,關羽就開始想拖刀計的計策對付黃忠了,因為消耗太大了,以關公的戰力也不敢一直跟人打100回合。可見大多數人叫囂“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應該是一直“吹牛行為”,真正三百回合下來,關公都得打手軟腳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