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興起商業的國家之一,《易經·繫辭》中最早記載了我國商人的活動: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雖然我國商業興起的早,但商人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個特殊階層,社會地位並不高。自西漢以來,各王朝都在扶持農業打壓商業。尤其是漢武帝,制定了一系列抑商政策,“平準”物價,使商賈“無所謀其利”;鹽鐵專賣、手工業官營之制來制約工商業發展;禁止商賈之家佔有土地;規定商人另立戶籍,且地位低於普通農民;不準商人子弟涉足仕途,進入官場,加上“算緡令”和“告緡令”,使大批中等以上的商人破產,嚴重束縛了商業的發展與擴大。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農之為本,商之為末”、“重本抑末”的經濟政策延續千年,導致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商人一直都是社會底層人民。

不過,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代又是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的朝代,尤其是商業發展,尤為顯著,那麼在宋代,商人還是人人都瞧不起,看不上的底層人們嗎?

統治者為何執著於“抑商”?

其實,在早期的古代社會,商人地位並不低下。“重農抑商”的思想最早出現在戰國中後期,西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一種政府佔有工商業者並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

春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開始鬆動,獨立的商人相繼出現,各諸侯國都開始重視商業發展,許多大商人還活躍在政治舞臺,比如:輔佐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齊國國相管仲、齊國大夫鮑叔牙等,這些在政治上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曾是商人,在當時人們已經對商業有了粗淺認識,“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想要快速賺錢,還得發展商業,重視商人。

戰國中期,統治者們對工商業的政策又發生了變化,“重農抑商”的思想漸漸成為主流,這還得歸功於商鞅。商鞅覺得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棄本求末之人皆是遊手好閒之徒,都應該罰去做奴隸!

“戮力本業,耕織至粟帛多者,復其中,事未力,怠而貧者舉以為孥”《史記》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也就是他,在變法時變著法兒的打壓商人,壓制商業發展。不許商人經營糧食生意,還要給商人加重稅,讓老百姓都覺得做商人沒前途,從而乖乖去種地,商鞅增加糧食生產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自此,商人的社會地位不斷下滑,到了戰國末年,韓非子甚至將工商稱為“五蠹”,農民透過自己的辛苦勞動收穫糧食,對社會對國家都有益處,而商人買進賣出,靠耍小聰明賺錢,就是社會的寄生蟲啊!經過法家幾代的人辛苦努力,“重農抑商”終於成了主流政策,一用就是千年。

商鞅、荀子、韓非子及各朝代統治者目標一致地降低商人社會地位,鼓勵農業,抑制商業並不是出於偏見,而是為了社會穩定,國家安康,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重要決定。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農民種田辛苦勞作一年到頭賺不到幾個錢,而商人和手工業者賺的有多又輕鬆,封建社會中,農業生產者主要是可以轉行的佃農,農民看見商人賺錢“便且利也”,自然想轉行,這樣一來勢必會影響農業生產,大家都經商去了,誰種田啊?所以統治者們才會“重農抑商”,讓老百姓覺得商人是個苦職業,被人瞧不起稅又多。

商業發達的宋代商人地位還低麼?

宋朝建立前,是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經濟嚴重受損,北宋建立後並沒有等待經濟自然恢復,而是積極採取多種措施,農業、手工業、商業多方面入手,使經濟快速恢復。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首先,農業仍在宋代經濟發展的首位,改進農具,獎勵開墾荒地,農業得到很大發展。其次是手工業,指南針、造紙術、雕版印刷、火藥均已出現,航海、出版、紡織、礦冶等各種作坊規模越來越大。

農業、手工業的規模直超前代,商業發展勢必會成為新趨勢。農民有了餘糧,就有了專供出售的農作物,就有了收售糧食的商人。製造鐵藝、瓷器、布匹的手工業者自然需要尋找買家進行銷售。貿易越來越多,集市越來越大,甚至有些糧食物品已脫離產地,銷往其他城鎮。加上宋代坊市制度取消,大城市的商業活動愈發繁榮,商人的勢力不斷加強,地位也順著水漲船高。

最為顯著的是,宋朝商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宋初,商人還如前代一樣禁止搞仕途,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商人參加科舉的禁令已有鬆動,據《宋會要》記載:

“工商異類,有奇才異行者,亦聽取解”

雖然要求有“奇才異行”才可入仕,但對於長期以來禁止商人入仕的觀念相比,宋代的商人已有了很大提升,至少在法律上提供商人有了入仕的依據,富商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解除權利中心。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除了科舉考試,富商們還可以買官。宋朝冗兵、冗官,朝廷財政壓力極大,所以常透過賣官來籌集軍費和必要開支,商人有錢但沒地位,買官制度一出,錢就可以變成權,社會地位自然會提高。宋徽宗時買官達到高峰,一人買官還可蔭及子孫,“捐錢千萬,則可任三子”。

此外,宋代的知識分子們對商人的看法也有很大改變。一直以前商人都是被社會鄙視的群體,“無商不奸”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將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種,“士”最尊貴,“商”最低賤。但在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眼中,商人並不低賤,就如范仲淹在《四民詩》中問道“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不少文人士大夫皆與范仲淹持相同觀點,在社會對商人觀念改革中起重要作用。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最後,從宋代商人稅的變化中也能看出商人社會地位的提升。宋初,為保護商業流通,商稅較輕,商業得以發展,經濟趨於穩定後,宋政府便不再減輕商稅,反而越加越重,畢竟商稅是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加上宋代軍費俸祿等支出無度,政府壓力山大,商稅越來越重,強行分割商人利潤,商人也很頭大。

不過宋代重商稅的目的與前代不同,前代主要目的是保護農業,而宋代是依賴這筆錢來維持開支,“州郡財計,除民租外,全賴商稅”,這也從側面反映“商”對宋代有多重要。

為啥統治者們非要抑制商業發展,財大氣粗的宋代還瞧不起商人麼?

總結

宋代雖然商業繁榮,但畢竟還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加上長期以來“重農抑商”思想的引導,社會對商人的偏見一時難以轉變,商人若想根本擺脫“賤者”的地位,還需要長時間努力。不過對比前代,宋代的商人可以入仕、可以大規模從事商業活動,“商稅”還承擔宋政府重要收入,商人的地位已有大幅度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