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脈主峰(即狹義的“長白山”)位於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

《山海經》稱之為“不鹹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朝時始稱“長白山”。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俯瞰

有趣的是,長白山不僅是滿族的發祥地和“舊邦之鎮”,還是象徵朝鮮民族的“文化聖山”。

尤其是進入近代以後,伴隨著朝鮮國家和民族危機的降臨,長白山更被其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直到今天,朝鮮的最高領導人,仍然被當地媒體讚譽為“白頭山(長白山)天降偉人”

值得玩味的是,在朝鮮王朝的中前期,長白山的“存在感”十分有限。直到王朝後期(特別是英祖時期),長白山才逐漸成為朝鮮舉國尊崇的物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主峰的天池

1)朝鮮王朝初期:長白山是“域外之山”

在朝鮮建國之初,實施“中祀”的“嶽(山)海瀆(大河)”大名單中,壓根就沒有長白山的一席之地(“四嶽”分別是三角山、松嶽山、智異山、鼻白山);即便是在“小祀”的名冊中,也沒有長白山。

此時的長白山,與朝鮮京畿道的龍虎山等“由本地地方官‘自行祭祀’”。

世宗時期(1418—1450在位),國家崇尚儒教,各種禮儀制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備。1437年3月,官方詳定了所謂“嶽海瀆山川壇廟及神牌制度”

。其中,本就自行祭祀的“顯德鎮白頭山”(即長白山),再一次遭到了削祀。

理由很簡單,“白頭山非本國境內,顯德鎮在高麗時革罷,別無靈驗,請並削祀典。”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李裪(世宗)銅像

坦誠地說,長白山被朝鮮視為“域外之山”,是有一定依據的。

在當時的長白山附近,居住著被朝鮮官方蔑稱為“野人”的女真諸部落。他們不僅不隸屬於朝鮮統轄,還時不時進攻朝鮮村落,進行武裝劫掠。

為了抵禦女真人的侵襲,朝鮮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沿鴨綠江和圖們江先後設定了四郡和六鎮。與此同時,一直不間斷地從南部遷徙居民到西北地區的平安道、咸鏡道和黃海道等地,充實人口、鞏固邊疆。

因此,在《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的“鹹吉道(即咸鏡道)名山”中,“名山曰鼻白山,在定平府西北百里許;白山在鏡城郡西;烏鴨山在安邊府東。”這裡的“白山”,並非是長白山(白頭山),而是指今咸鏡北道境內的冠帽峰(朝鮮第二高峰)。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俯瞰

一言概之,在朝鮮建國的近百年,官方一直將民族的發祥地,設定在太祖李成桂的誕生之地永興郡(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黑石裡)。

如成於1431年十月的“龍興歌”中,就有“山從長白山(冠帽峰)來,水向龍興江流,山與水鍾秀儲祥,太祖大王乃生,源遠流長,德厚流光,奄有東方樂只,且傳祚無疆”一句。

不過,儘管長白山是“域外之山”,但在《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中,仍有著比較詳細的記載。

“(鹹吉道四境)東濱大海,南界鐵嶺,西接黃海、平安道,有峻嶺自白頭山起伏,南走鐵嶺,綿亙千餘里,北連野人介面”。

這裡的白頭山,即長白山。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溫泉

2)1712年中朝定界:長白山成為兩國界山

1712年,清廷派烏喇總管穆克登(1664—1735)調查中朝兩國之間的鴨綠江、圖們江邊界和長白山一帶地形,旨在繪製最新的《皇輿全覽圖》。

在今天看來,清廷此次查邊定界的行為,“無形中”將長白山拉進了朝鮮人的視野。

一直以來,鴨綠江、圖們江是中朝兩國約定俗成的邊界線。問題在於,兩江之間有一大片“開闊地(如下圖所示)”,這一“過渡區”的邊界勘定,成為了困擾朝鮮朝野的大問題。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中朝邊界概覽

自滿洲入關後,兩國在長白山以南地區的界限一直都不夠分明。

因此,朝鮮當地的邊民,不時進入長白山以南險川(劍川)、甫多會川之間狩獵甚至定居。但朝鮮的邊境鎮堡,均修建於距離長白山主峰五六日程的地方——可以說,朝鮮邊民的狩獵和定居行動,是如假包換的“越境”行為。

出於防禦清朝的目的,朝鮮向清廷提出了“長白山天池以南為朝鮮界”的定界的請求,甚至有些“膽大”的大臣提出了兩國“以(長白山)天池橫截做限(即天池對半分)”的建議,著實勇氣可嘉。當然,絕大多數朝鮮大臣明白,長白山天池對於清朝統治階層的重要意義。

因此,當朝鮮大臣在面見穆克登時,從未提出“天池橫截做限”的建議,而是提議“(長白山)大池之南即我國界”。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林區

最終,雙方決定,兩國界碑立於長白山天池以南10餘里的分水嶺上。

“大清烏喇總管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查,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為分水嶺上勒石為界”,即兩國鴨綠江、圖們江為界,長白山天池歸入清朝,界碑以南劃歸朝鮮。從此,長白山成為中朝界山。

兩國勘界工作完成後,朝鮮官員向清廷提出希望得到“白山圖”,得到了穆克登非常慷慨地回覆:“大國山川不可畫給,而白山乃爾國也,何難畫給?”

很多學者認為,這裡的“白山”就是長白山;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白山”是指長白山南面的“小白山”。

此次定界,不僅鎖定了兩國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事實,更使後者獲得長白山這一天然屏障的保護,進一步促進了朝鮮人邊界意識和疆域意識的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肥沃圖們江上游的茂山一帶,流民越聚越多,逐漸發展成了人口眾多的北方重鎮。以至於到了光緒年間,中朝兩國再次勘界(乙亥、丁酉)時,中方勘界人員發現,茂山以北的西豆水(圖們江上游支流)附近早已成為了朝鮮人聚居地,“屋宇墳基均已年遠”;其北紅丹水(圖們江上游支流)與紅土山水(圖們江上游最北的支流)之間,“有舊居朝鮮民百餘戶”,已逼近長白山天池附近。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瀑布

3)英祖時期:長白山國家祀典化

到了英祖時期(1724—1776),長白山的地位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1761年,朝鮮朝野上下展開了一場關於“是否以長白山代替鼻白山(冠帽峰)”的大辯論。

支持者認為,北道(咸鏡道)為(朝鮮)王朝發祥之地,長白山(白頭山)為北道山水的發源地,為朝鮮“諸山之祖宗”。

“我國北路,若周之豳岐,漢之豐沛,列祖舊基,土人尚指某水某丘,列祖陵寢,皆奉北路,而一水一麓,無不發源於白頭。茲山實我朝炳靈發祥之地。”

不過,大部分大臣均持反對或迴避的意見,

理由也很簡單。 一是“(長白山)跨越胡界”,不便於登頂祭祀;二是反對創立祖宗朝所沒有的新禮制。

坦誠說,支持者們的建議是符合英祖心意的。

將“諸山之祖”的長白山定為“北嶽”,不僅有助於提高咸鏡道的國家政治地位,也能進一步達到“尊崇興王肇基之所”的政治目的。不過,持續近四個月的爭論,反對之聲佔據著絕對優勢,心有不甘的英祖最後只得作罷。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英祖李昑在位期間,實施了以均役法為代表的惠民政策,並編纂與刊行大量書籍,開創了朝鮮又一個全盛時期

到了6年之後的1767年,議論再次展開。

此時已是英祖晚年,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王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強化。不過,“以長白山代替鼻白山(冠帽峰)”的觀點,還是遇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

如判府使徐志修,就提出了三點“疑議:1)長白山離慶興發祥地距離太遠;2)白頭山為朝鮮的宗山沒有文獻依據,只不過是私家之論;3)以長白山代替鼻白山,有違國初制定《五禮儀》時的禮意。

刑曹判書洪重孝,也提出了兩條反對意見:1)《禮記》雲“諸侯祭封內之山”,而長白山天池在清朝界內,界碑所在分水嶺以南才屬於朝鮮,朝鮮官方不應祭域外之山;2)可以望祀長白山的茂山和甲山,氣候早冷晚暖,若要實行春秋望祀,會給豐沛之鄉帶來民弊。

不過,與6年前有所猶豫的態度截然不同,此時的英祖可謂心意已決。

他以《龍飛御天歌》為依據,指出“慶興為王朝發祥之地”,並強調“長白山為朝鮮山”。“(長白山)雖非我國之境,其在追報之道,猶當望祭,況在我國乎?”在他看來,長白山是兩國界山,至少一半應屬朝鮮。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苔原花海

這一次,群臣的反對意見,絲毫沒有能夠扭轉英祖的意志。

他不僅下令禮曹親自主持長白山祭祀儀式,並下令咸鏡道觀察使勘察適合設壇的地點。為此事奔波多日的咸鏡道觀察使金器大,後來得到了英祖特賜的熟馬一匹,以示鼓勵。

為了提高祭祀規格,英祖下令弘文館提學制進祭文,同時按照鼻白山(冠帽峰)的祭祀規格“由京城送祭服、祭器,每年正月、二月、八月三次設祭”,定次年(1768)正月開始行祭。

這樣一來,長白山在清朝和朝鮮都取得了尊崇的地位。

清朝是在五嶽之外祭祀“長白山之神”, 祭祀規模與“五嶽”相同;而朝鮮則將長白山“升級”為“四嶽”之一的北嶽。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長白山紅松

4)高宗時期的長白山認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高宗時期(1864—1906),“長白山是朝鮮山”已然成為了眾多朝鮮人的“共識”。

如在當時的朝鮮文獻中,頻繁出現了諸如“我國白頭山”、“我東之白頭”的相關記載。

不過在現實中,朝鮮不得不承認長白山是中朝兩國的界山。

光緒年間,兩次出任朝方勘界代表的李重夏在《白頭山日記》(1885年)中寫道:“白頭山從遙遠的地方,曲折數千裡,向東北賓士,到了中國的東三省挺拔而起,千里盤踞於我國咸鏡道和平安道之間,美麗而廣大。向東南,它成為我國諸山之首,向北方,寧古、烏喇等,是其地脈延伸之地。”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高宗李熙(1852—1919)

高宗在位時期,無疑是朝鮮“最危險的時刻”。

1895年4月,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朝鮮“獨立”,中朝維持了200多年宗藩關係宣告終結。與此同時,為了剷除親俄的朝鮮王后閔氏一派,日本於1895年8月發動“乙未事變”。次年,高宗被迫遷往俄公館,即所謂“俄館播遷”。

1897年8月,高宗“稱帝”宣佈建立“大韓帝國”。他想透過施行自主近代化的“光武改革”,實現富國強兵,進而解除民族危機和解救國家危難。作為朝鮮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帝”,他實行了只有天子方可實行的圓丘壇祭天儀式。

1903年4月,他下詔敕道:“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而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尚今未遑,祀典未備矣。其令掌禮院(原禮曹)博考定祀,用稱朕以禮事神之意。”其中,“五嶽”分別是中嶽三角山,東嶽金剛山,南嶽智異山,西嶽妙香山,北嶽白頭山(即長白山)。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稱帝以後的高宗

兩年後的1905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喪失了外交權。1910年,日本宣佈“日韓合併”,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侵略,徹底斷送了朝鮮自主近代化的努力,大韓帝國的建立乃至山川祀典的整備,都未能挽救國家滅亡的命運。

只能說,彼時的高宗盡力了。

5)小結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作為女真人發祥地的長白山,被朝鮮視為域外之山。所以,世宗在制定《五禮儀》時,沒有將長白山列入國家祀典的“大名單”,甚至在地方自行設祭的山川名錄中遭到削祀。作為太祖誕生地的永興郡,得到了官方尊崇,其北面的鼻白山也成為“北嶽”,。

1712年,清朝委派穆克登赴長白山定界,成為朝鮮關注長白山的開始。朝鮮一方提出,長白山天池以南為朝鮮界的定界請求。商討結果是,界碑立於天池以南十餘里處,長白山天池歸入清朝,其下分水嶺以南屬於朝鮮。從此,長白山成為中朝界山。

出於加強王權需要,英宗不顧眾大臣的反對,以《龍飛御天歌》中的“今我始祖,慶興是宅”為據,將王朝發祥地由永興推至穆祖(李成桂的高祖父)的誕生地慶興(位於圖們江邊),並規定其北面的長白山為“北嶽”。

讀書筆記:為什麼長白山會成為朝鮮的“聖山”?

《龍飛御天歌》封面

高宗時期,長白山已逐漸被“朝鮮化”,故有了“我國白頭山”,“我東(國)之白頭”等說法。不過,在現實中,朝鮮又不得不承認長白山為中朝界山。為了加強君權和解救國家危難的需要,“稱帝”的高宗對包括長白山在內的山川進行封號。但隨著日本侵略的進一步加深,朝鮮最終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拓展閱讀:

讀書筆記:韓國曆史中的“狂妄”和“自卑”

儘管如此,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朝鮮人,從未放棄過爭取國家獨立的鬥爭。於是,原本象徵著朝鮮王室發祥地的長白山,最終成為了象徵朝鮮民族獨立精神的“聖山”。

遺憾的是,囿於歷史的原因,朝鮮半島被割裂為南北兩個不同政體的國家,朝鮮民族遭遇了骨肉分離的慘痛的一幕。“三八線”以南的韓國人要想登上長白山天池,不得不繞道中國境內方可登頂——

坦誠說,這隻會加劇韓國人的無奈感和無力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