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被尊為“兵家聖典”的《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有一句話,歷來都是中國歷史上名將們的座右銘,這句話就是“上兵伐謀”,意思很簡單,就是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一個懂得深謀遠慮的將領,總能以最早的傷亡贏得戰爭,有的甚至能夠做到“不戰而勝”的地步,這都是謀略的力量。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雖然古代戰場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我們依舊能從一些歷史記載或者小說演義中,體會到古代的名將們在戰場上鬥智鬥勇的情景,在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少,有些人數上的差距甚至能用誇張的來形容。

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便有發生在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在長江赤壁佈下了二十萬大軍,誓要一舉擊潰孫劉聯盟,統一三國。不料到卻中了周瑜的連環計,二十萬大軍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淹死,曹操狼狽的逃回了許昌。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中國歷史上類似於赤壁之戰這樣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少,比如說公元前208年的鉅鹿之戰,項羽帶著5萬人馬便破了秦軍二十幾萬。還有公元200年,曹操也曾以5萬軍破了袁紹11萬,淝水之戰八萬大軍的東晉更是戰勝了八十萬大軍的前秦。

每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背後,都少不了統兵將領在戰術和謀略上的運用。可以說打仗所講究的就是戰場上的智慧,一個經驗老到,能謀善斷的將領,就是隊伍致勝的法寶。他能綜合天時、地利、人和帶領隊伍走向勝利。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將領們一般都是不上戰場的,而是在幕後做指揮。很多電視劇中看到將軍元帥上戰場的情節都是騙人的,在歷史上除非是兵敗被殺,真正死在戰場上的屈指可數。甚至很多兵敗的將領也是早早的先逃了,等回朝了再由皇上治罪。

而西方戰場就有很大的不同了,西方人比較講究個人英雄主義,以及無所畏懼的騎士精神,而且西方成型的軍事理論也比較的晚,最早期的軍事著作《戰爭論》晚了《孫子兵法》2300年,所以他們作戰的方式比較的原始,甚至連主帥也會上戰場。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中國古代的戰場上,經常能聽到的一句口號就是將軍喊得:“給我衝!”,而古代的西方戰場經常能聽到的一句口號就是:“跟我衝!”這就體現了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了。

在西方還曾出現過一種叫“排隊槍斃”的戰術,就是戰士們站成一排,然後頂著敵軍的炮火,一個個來挨子彈。第一排的往往最倒黴,子彈第一個打中的就是自己。

第二排利用空隙,齊刷刷的向敵軍射擊,然後整個方陣不斷的向前推移,但是如果有一方設下了埋伏,很容易打得這種方陣全軍覆沒。

古代中國打仗講究戰術,為何外國卻喜歡排隊硬剛?原因其實很簡單

而在中世紀後,因為工業生產水平的發展,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裝備部隊的武器,這樣的作戰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一直到一些重型武器的出現,才最終所有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