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侯和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大領導

衛侯,即戰國時期衛國國君;唐太宗,大唐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兩人相距千年,其中離我們近的唐太宗,也已經一千四百多年了,將兩位大領導放一塊兒,目的是想比較一下各自用人的長處,就是對待人才的這件事上,其閃光點還是值得我們看看的。

衛侯和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大領導

關於衛侯的故事,出自於司馬光《資治通鑑》,現稱其為《子思諫衛侯》,是進入教科書的名篇。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為何要突然穿插進這個言論故事呢!在書中,可以說是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換句話說就是很突兀。但再細心琢磨,原來《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為了引導和教育皇帝怎麼治理國家,以史為鑑,把大領導的工作做好,所以把衛侯的事硬是插了進去。現在想想司馬光的良苦用心是何等的細膩,這也為我們普通百姓提供了學習平臺,真應該謝謝他老人家了。

著名思想家子思在與衛國國君交流時,子思便舉苟變之事說:“他的才能啊!是可以統領五百輛車的。”

春秋戰國時,“五百輛車”軍隊規模是什麼樣呢!用多少人來說,不同時期人數也不同,一般情況下,一輛車,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保障人員25人,共計100人。“五百輛車”就要用到5萬人。再往前,周武王伐紂,動用了300輛戰車,不怕死的勇士3000人,史稱其為3000虎賁軍,還有步兵45000人。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用車作戰的事件。苟變能領“五百輛車”,其本領一定是槓槓的。

衛侯和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大領導

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一次徵稅時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衛侯聽了,覺得在理,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用苟變的事就這麼多,下面再說唐太宗的事。

衛侯和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大領導

蕭瑀,南蘭陵人。唐朝初期宰相,梁明帝蕭巋第七子,隋煬帝蕭皇后同母弟。蕭瑀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初封新安郡王。西梁滅亡後,進入長安,拜內史侍郎。因直言進諫隋煬帝,被貶為河池太守。大業十三年,李淵兵入京師,他以郡降,封宋國公,任民部尚書。唐武德元年,拜內史令,總掌政務,深得信任。及平王世充,以預軍謀,進尚書右僕射。唐太宗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嘗勸太宗行分封以保長治久安。

蕭瑀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心地偏狹,不能容人,與同僚們大多不合,曾對唐太宗說:“房玄齡與中書、門下省各位大臣,私結朋黨對皇上不忠,掌控權柄固執己見,陛下並不知道詳情,只是尚未謀反罷了。”太宗說:“你講得過分了!君王選擇有才能的作為股肱心腹之人,應當推誠置腹委以重任。人不可以求全責備,應當棄其短處,取其所長。我雖然不能做到耳聰目明,也不至於一下子糊塗到好壞不分這個程度。”蕭瑀聽了,內心很不舒服。為此,蕭瑀曾多次冒犯,太宗心裡也不高興,不過太宗想的是他忠直之處居多,於是一直留用,不棄。

衛侯和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大領導

領導,是指引和影響個人或組織,去實現某種目標的帶頭人。勝敗往往取決於這個人,因此,這個人的能力是關鍵。體現領導者能力的優劣,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第一要務,就是知人善任。衛侯和唐太宗在這方面,做得都不錯,應該評優良,也應該給一個點贊!(文/蔡駟)(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