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歷史上身佩四大將印的高塘人——王忠嗣

身佩四大將印的王忠嗣

作者 張書經

沿310國道西行至臨渭區西赤水鎮,穿行蔡郭村向南行一二公里路來到華州區高塘鎮薛底行政村的忠王村。該村因懷念唐代身佩四大將印的王忠嗣而改稱為“忠王村”,現與靳家村合併後稱“忠靳村”。

華州歷史上身佩四大將印的高塘人——王忠嗣

(薛底村)忠靳村牌樓 高振強拍攝

王忠嗣本名訓,出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身為將門之後,其父王海賓曾任豐安軍使驍勇著稱,後於吐蕃作戰時犧牲。王忠嗣時年9歲,唐玄宗因其父死於國事,將他收養宮中,並賜名“宗嗣”。

王忠嗣長大後,雄毅寡言,謹言持重,而且謀略出眾。唐玄宗與其論兵法,王忠嗣應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認為他將來必為良將。王忠嗣37歲已任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書記或司令),而郭子儀59歲時才任節度使。他發跡較早,即從軍邊疆,當時吐蕃、突厥等經常襲擾唐境,王忠嗣在抵禦外族入侵時,戰功卓著,因此屢次升遷,成為著名的軍事家 。唐玄宗時,一是曾兼任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寧夏靈武,轄境當今的寧夏及相鄰的內蒙古部分地區);二是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轄境今山西中部);三是河西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轄境為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四是隴右節度使(治所今青海樂都,轄境甘肅西南部及青海湖以東地區)。史稱“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這在唐朝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 他趁突厥內亂多次消滅其主力,迫使突厥餘眾於天寶四年(745)降唐,王忠嗣因此被封為清源縣公。唐朝是在邊疆地區設立了10個軍鎮,也稱方鎮。每個軍鎮設立一個節度使。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當時唐王朝禁衛京師的部隊不過6萬人,而邊疆的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人,王忠嗣一人兼任4個節度使,擁兵26。7萬人,佔當時10個節度使總兵的55%。唐代中期的許多名將如李光弼、哥舒翰等都是他的部下。

唐玄宗好戰,邊將也就生事邀功。王忠嗣少年時就勇敢自負,但自任將領後,卻以持重安邊為務。他認為:“國家昇平之時,將帥將撫慰士卒,勤加訓練而已,不可耗費國家之力以邀取功名。”王忠嗣藏大弓於袋中,以示不用,軍中卻日夜思戰。王忠嗣為照顧士氣,就派探子偵查敵情,發現敵人防備有隙,才出兵襲擊,所以師出必勝, 士卒樂為其用。

華州歷史上身佩四大將印的高塘人——王忠嗣

王忠嗣作者不詳

這時,擔任范陽節度使(治所在北京西南,轄境為北京及毗鄰的河北省部分割槽域)兼平盧節度使(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轄境為今遼寧省與河北省毗鄰地區)的安祿山圖謀反叛,王忠嗣察其陰謀後,與天寶六載(747)數次奏稱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正寵信安祿山,宰相李林甫又妒忌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朝為相,因而他的警告被置之不理。

唐玄宗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南),詢問攻取之策,王忠嗣說:“石堡城形勢險固,非死數萬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待有利時機,再行攻打。”唐玄宗很不滿意。將軍董延光請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令王忠嗣分兵協助,王忠嗣奉召,但董延光卻不悅。

王忠嗣的部下李光弼勸他說:“你將數萬之眾交給董延光,為了愛護士卒而不立重賞,士卒怎能拼命作戰?如攻石堡城不下,董延光就會歸罪於你。”王忠嗣回答:“攻克石堡城也不足以制敵,不攻也無害於國,我豈能以數萬之士卒之命保全我的官位,我受朝廷罪責,最重是到邊遠地區任一小官,那我也心甘情願。”李光弼非常感動地說:“你能行古人之事,這是我所不及的。”

董延光攻石堡城不下,果然歸罪於王忠嗣,宰相李林甫又使人誣告王忠嗣謀反。唐玄宗大怒,令三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嚴辦,王忠嗣幾陷極刑。他的部將、已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力陳王忠嗣之冤,並以官職相保,唐玄宗怒才稍解。天寶六載(747)十一月,王忠嗣被貶為漢陽(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太守,第二年移為漢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隨州)太守。天寶八載(749),王忠嗣得暴病去世,終年45歲。就在王忠嗣去世後唐玄宗令哥舒翰率兵6萬多人攻石堡城,死亡大半才攻克,僅俘獲敵軍400人,果不出王忠嗣所料。唐代宗保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為兵部尚書。

王忠嗣死後,葬於故里,唐代宗的宰相元載是王忠嗣的女婿,他為其岳父撰寫神道碑文。據清朝編篡的《金石萃編》一書記(是研究銅器和石刻),王忠嗣的神道碑原立於華州西赤水道南,明萬曆年間不知何故,被相鄰的渭南縣令崔邦亮移至渭南縣城西道北。此碑現已佚。

原文來源:華山風骨

原文作者:張書經

整理編輯:華山風骨、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