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闖王李自成以其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給後人留下一個成功而又失敗者的形象。為何說他成功,因為他一個放羊娃硬生生的將大明朝搞了一個底朝天,為何說他失敗,因為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被清朝統治者漁翁得利了。

闖王在率領農民起義的時候,曾經喊出口號“迎闖王,不納糧”,給底層百姓打了一針強心劑,天下百姓無不翹首以待,渴望闖王來了能帶他們分一杯羹。能量是守恆的,物質也是守恆的,都不勞動,靠著搶奪別人的財產,最終還是被坐吃山空。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就是整個國家的命脈,持續幾百年發展下來,只有從地裡長出來的糧食,才是正在創造出來的收益。賦稅在各個朝代都是不可缺少的,支撐著一個國家的運轉。

百姓不納糧,李自成吃什麼

賦稅支撐著國家的開銷,對於各地農民來說,也是壓在他們肩膀上的一座大山。當時主要是靠天吃飯,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那麼賦稅就成了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古以來,老百姓只要是能吃飽肚子,逼不到份上都不會選擇揭竿而起。在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朝廷內外麻煩不斷,所有的錢財都得來源於農民的賦稅,肚子都吃不飽,哪裡有糧食來繳納賦稅,起義者如雨後春筍一般。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李自成也是起義者之一,他並不是一上來就是起義軍頭領,而是在闖王高迎祥麾下當兵,他打仗勇猛有膽識,有能力,很快便成為了闖王的得力干將,闖王不幸犧牲之後,李自成便被其他將領擁護為新任闖王,繼續帶領他們前進。

李自成起義初期肯定是將糧食分給百姓了,在當時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飽飯的,他們聽說跟著李自成能有飯吃,蜂擁而至。老百姓自己在家吃不上飯,跟著闖王能有飯吃,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李自成的隊伍裡面,跟隨著闖王攻城拔寨。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起義軍初期靠著這個政策,使得起義軍急速擴張,他們不停的攻打新的縣城,攻打下來之後便開倉放糧,除了滿足隊伍的基本開銷之外,其餘的糧食全部免費發放給當地的百姓。於是百姓繼續加入起義軍,繼續去攻打新的城市。

這樣的好處便是可以藉著官府的存糧迅速拉起隊伍,但是侷限性也非常明顯,他們必須得不停的流動攻打城池才行。起義軍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得餓肚子,這對於一隻軍隊來說是致命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支軍隊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無法保證持續穩定的後期補給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但是,一個持續穩定的大後方哪是說建就建的起來的,李自成前期軍隊的吃喝用度,就靠著攻佔城池,搶奪官方錢財與存糧維持基本的穩定。

竭澤而漁,李自成終食惡果

李自成不納糧的政策沒能落實到最後,在於他不懂得及時變通,不納糧只能維持一時,推翻前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就要讓老百姓有吃的喝的,能自產自足然後還可以供養整個國家。僅僅靠著前朝留下的那點資源,短期內招兵買馬還是可以的,並不能解決長久的問題。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之後,對前朝官員與富戶繼續搶奪,最終導致自己沒辦法立足於統治層,反倒使得關外的大清趁機入主中原。在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理天下,不同的階段要採取不同的政策,李自成的失敗在於不懂的靈活變通,這也是數次農民起義的侷限所在。

後記

百姓不納糧是起義初期的一個口號,為的是招兵買馬收攏人心,如果真的能持續發展下去,賦稅是必不可少的,但前提是百姓自己能滿足自己的溫飽問題。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不納糧,闖王吃什麼?

李自成前期取得天下的過程向人們證明他的政策是對的,可他沒有治理國家的理念與法則,一個政權的運轉起核心還是要依靠對於百姓的有效治理,他在取得政權之後,沒能將全國的精英層利用起來,而是將他們推向了對立面,註定了最終的失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