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儒、釋、道三家都會供奉關公?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點“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

歷史上,被佛、道、釋三家封為聖人的只有關公一人,佛教更封之為珈藍菩薩。古今將相賢能者那麼多,為何單單“偏袒”關公一個,這究竟暗藏了多少玄機呢?

關公(公元160-219年)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人。他生活在東漢末年,忠肝義膽,驍勇善戰,一生隨劉備轉戰南北,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是東漢時期威震華夏的著名將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敗走麥城,寧死不屈,被東吳孫權殺害,歷史上的關公就是這樣。

由於關公的品行與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契合,廣大民眾在精神上迫切需要他,所以同時被統治階級和平民百姓接納。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更是極力神化關公,塑造出了一個“浩然之氣塞天地,忠義之行澈古今”的道德榜樣。神化後的關公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地位顯赫,集忠、義、仁、勇等優秀質量於一身,成為萬世道德楷模。

儒、釋、道三教均尊關公為神靈者,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佛教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於道家中,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則俗稱恩主公。

忠關公為人忠,尤其是忠君。《三國志 關羽傳》載:劉備與關公“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劉備)周旋,不避艱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劉備、關公、張飛戰敗失散,為保皇嫂,關公暫時投降。曹操費盡心機,拜關公為前將軍、漢壽亭侯,禮之甚厚。但關公卻表明“吾極知曹公待吾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最後盡封曹操所賜之物,千里走單騎,護著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回歸劉備,並最終為劉備“斷首捐軀”,表現出他堅貞不二的忠君思想。

義關公與

友信

,待人以義。義使他桃園三結義以後,對劉備義不負心,重舊主,輕新恩,辭別曹操,跋山涉水去投劉備。義又使他報答曹操知遇之恩,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並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不忘舊情。義還使他戰黃忠時,折服黃忠,且在其失利時,予以“義釋”。

仁關公處世以仁,為人寬宏。在許昌,曹操送他許多金帛美女,並封官加爵,然而關公絲毫不為所動。辭別曹操時,封金掛印一身清白,不貪官高祿厚。關公一生體恤百姓,關心士卒,禮賢下士,常懷一顆仁慈之心。

勇關公勇邁絕倫,智勇雙全。“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殺文丑”表現出他萬人無敵的勇武。戰徐州,鎮荊州,氣吞吳魏。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關公的神威真非凡人所及,匹馬斬顏良,河北將士俱喪膽。單刀會魯肅,江東豪傑盡驚心。刮骨療毒時,割灸飲酒言笑自若。他威震華夏的赫赫氣勢,致使曹操決計遷都以避其銳。實乃神威貫古今,不愧為“萬世人極”。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菩薩、道稱天尊。”關公以他的美德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被後世奉為“仁義禮智信”的化身,逐步走上神壇,成為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並尊的唯一之人。歷史上先後有16位帝王為關羽諭旨加封,隨著封建帝王從侯至聖的加封,朝廷達官,黎民百姓,無不以神靈膜拜,景仰日深,把關公奉為神,形成凡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關公崇拜存在的現象,民間為關公建廟,稱為關廟、武廟,遍佈世界各地,關公成為最受崇拜的神靈。

儒家:“接地氣”的大神

為何儒、釋、道三家都會供奉關公?

儒道關公——“夜讀春秋”

首先貼一幅關公廟前的對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刀,隱微處不愧青天。”

前一句講忠義,後一句講無愧青天。這就足以解釋關公被儒家推崇為聖人。 崇尚忠義,頂天立地,關羽是符合儒家禮制思想的。他一生盡忠劉備,為人剛直不阿。這點是民間普遍能夠接受的。

史書中關羽喜讀《春秋》,“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在後世,“關老爺夜讀《春秋》”,也是畫師們常常採用的題材。《春秋》是儒家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典籍,它的要義只是八個字,“君臣父子,尊王攘夷”,如前人所言,“《春秋》之義,大一統也”。關羽喜讀《春秋》,並以《春秋》大義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他和儒家的聯絡更加緊密。以儒立國的歷朝統治者們,推崇關羽,實際上也是標榜自己的正統和合法。

關羽的神聖之路,從北宋開始,其時宋正與遼、大理、吐蕃及稍後的金等對峙,隨後還會退往淮河以南偏安一隅。居華夏正統是他們唯一可以標榜並凝聚人心的東西,而關羽,正是這種觀念的載體。期間的歷史邏輯,清晰可循。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是儒家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元素,是中國人倫理的最高法則,這一切都在關羽身上得到完整體現,怎麼能不被主流社會所關注和褒獎呢?尤其是關羽的忠,更是所有統治者都喜歡和提倡、在一切道德之上的道德。

兩千年來,儒家文化優秀的踐行者有許多,而關羽無疑是其中最優秀的之一。甚至可以說,關羽,是儒家文化一個完美的象徵。

道教:法力無邊的天尊

為何儒、釋、道三家都會供奉關公?

宋代的關公“崇寧真君”

道教是中國古代民間產生的一種宗教,一種多神宗教,很自然地承襲了這。

自漢代以來,鹽鐵官營,鹽稅是歷代朝廷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據《廣見錄》記載,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河東解州鹽池水減鹽水,課稅難完。朝廷派入考察,考察者回來彙報說,在解池遇到城隍神。城隍請考察者轉告朝廷,鹽池減產是尤作崇。宋真宗派呂夷簡到解池去祭祀。祭畢當天夜裡,呂夷簡夢見一位神人,身著戎衣,怒言天帝命已主管鹽池,宋朝皇帝在這裡立了軒轅祠,軒轅是我的仇人,我為此而絕了池水。如不拆毀軒轅祠,今後將禍患無窮。呂夷簡將夢見的故事上奏了朝廷。大臣王若欽說,尤屬於邪神,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定能為皇上治服尤。把張繼先請來後,他對皇上說:“此事無可憂慮。自古忠烈之士歿而這神,蜀將軍關某忠而勇,陛下禱而召之,以討尤,必有陰助。”於是張天師焚化符錄,禱而召神,一會兒,有美髯者披甲仗劍自空而下朝拜於殿庭,張天師遂向關羽宣諭聖旨:“尤為妖如此,今天子欲命將軍為民除害,如何?”關羽回答說:“臣敢不奉詔?容臣會嶽瀆陰兵至,彼併力為陛下清蕩之”。忽然美髯人不見了,皇上與張天師肅然起敬。有一天,鹽澉這上黑雲密佈,大風暴至,雷電晦冥,可聽得空中金戈鐵馬聲。之後雲收霧斂,天朗氣清。池水如故,周匝百里。守臣王忠把上述情況向皇上彙報,皇上立刻派人到鹽池致祭,且命有司修葺祠宇,歲時奉祭。宋真宗好道教,宋徽宗更迷道教。這個故事是道徒們編造出來糊弄皇上的。事實上,爭州鹽池自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就乾涸減產了。紹聖五年(公元1098年)又被大水浸壞。直至崇寧四年修復後,才創開四千四百餘畦。宋徽宗牽強附會,把自然變化與神怪顯靈聯絡在一起,封關羽為崇寧真君,關帝廟主殿從此稱崇寧殿。這完全是宋徽宗與張天師導演的一場神話劇。

明代嘉靖、萬曆二位皇帝信奉道教,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帝廟遍全國各地。

有一次,倭冠進攻餘姚城,城池危在旦夕,有人到靈緒山關廟祈禱,果然打退倭寇的進攻。事後鄉賢管氏、錢氏、葉氏倡議擴修關廟。這些故事穿鑿附會,越傳越廣。在民間,關帝不但被奉為武神、財神,而且具有司命祿、佑科興、治病魔、驅邪惡、誅叛逆、招財寶等無邊法力。宗教本身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關帝的法力正是廣大民眾所渴望的,因而在社會上受到了廣泛的頂禮膜拜。

宋元明清以來,由於三大宗教的共同宣傳,關帝信仰已超過了一切宗教、一切神靈。“香火永盛,將與天地同不朽”。宋明理學的發展,使儒、佛、道在思想上能夠相互相容,在教規上相互借鑑,不再排斥對方。自宋代起,各地關帝廟雖多由道士住持,佛教僧徒也往往同住廟內,儒教徒也由國家派遣,前往關帝廟致祭。因此,在關帝廟內體現了全部的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被“點化”的關公

為何儒、釋、道三家都會供奉關公?

佛教中的關公——“珈藍菩薩”

佛教也將之奉為聖人,準確地說是天台宗將其奉為伽藍菩薩應當如何理解?

佛教的伽藍菩薩是寺廟叢林的護法菩薩,來源於印度。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 (寺廟)的神。佛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 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褊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釋氏要覽》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馬非,恐招現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區區只有十八神能全部守護?該書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

在印度佛教裡,一般伽藍菩薩是古代護持佛法的偉大國王,如阿育王等。佛教傳人中國後,比較普遍的是用關公形象作為伽藍菩薩的代表,中國民間稱伽藍菩薩為伽藍尊王、伽藍千歲。農曆五月十三日為伽藍菩薩聖誕。

東漢初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漸漸趨於融合,逐步演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時逐漸進入興盛階段,普及至民間,它融合中國本土多種信仰,形成了浸透著中國文化的中國佛教。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中這樣敘述:

卻說關公陰魂不散,盪盪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遊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塵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己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馬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普淨的原型便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智顗,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成熟宗派。 這裡也就是為什麼佛教將其奉之為神的出處之一。

《佛祖統紀》也有關公皈依佛教的記載。據《佛祖統紀 智者傳》載: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頗,“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弟子獲聞出世間法,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授以五戒,成為佛教的伽藍護法神。”智者奏於晉王楊廣,遂封關公為守護佛法的“伽藍菩薩”,把關公列入佛法守護神行列,塑像供奉,使關公成為中國本土佛教神明。

就這樣,在中國的佛寺中,常以關公為伽藍菩薩。從此以 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關公,又化身為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同是佛教大護法,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關公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但是這裡佛教對於關公為什麼是神的解釋與儒家思想截然不同。在佛教的解釋裡關公成神是因為接受了點化,所以是佛的力量使之成神,而不是由於其忠義道德。

而為何要點化關羽,這實際上是佛教思想與儒家思想衝突的緩和,將在中國人心中地位極高的關公收入佛門。中國傳說中的神多半來源於歷史,個人形象十分高大的也就成了神。各種諸如關公顯靈的民間傳說也十分多。 所以正如提問者說的,儒、道二者推崇關羽並不足為奇。而佛教進入中國後,為了快速融入中土,也順勢將其推之為神,是可以理解的。 這點上來說就像“老子化胡”的傳說是一樣的,最初是佛教宣揚說老子是他們的祖師,將自己和道教混為一談。當然又否認了這個說法,也成為了道教攻擊佛教的一個支點。

奉關公的真正意義

為何儒、釋、道三家都會供奉關公?

最後還得談談所謂統治者的利益的問題。關帝(注意,他成神以後都被奉為“帝”了)是民間受到崇拜最多的神之一,關帝廟比文廟還多。

但其實在中國上層知識分子中從來就不認同鬼神的存在。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神猶神在。理性上並不承認神鬼之事,感情上接受罷了。所以歷代皇帝冊封關公,如唐代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宋徽宗封之為“崇寧真君”,清代皇帝直接稱之為“萬世人極”,但這更多的是對英雄的褒獎,對百姓的勸勉。這是歷代煲封先賢的真正意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