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中東:貝魯特:卡薩布蘭卡的影子

穿越百年中東:貝魯特:卡薩布蘭卡的影子

自從在得到上聽了裴鵬程老師的書之後就喜歡上了中東歷史,也是由於聽了裴鵬程老師的聽書之後開始拜讀了郭建龍老師的《穿越百年中東》這本書,郭建龍老師是一位“用腳步丈量大地”的作家,他長期遊歷於世界各地,一邊旅行,一邊寫出“歷史文化遊記三部曲”,《穿越百年中東》就是其中一本,2014年4月起他開始了為期半年的中東之旅,走遍了中東十多個國家,將個人的觀察和分析擺在讀者面前,並以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當進入歷史現場,很多問題的答案將是不一樣的。

中東,是世界上矛盾最激烈、最微妙的區域。在跨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中東地區仍處在跌宕起伏的變動中,大國角逐激烈,政局變動頻繁,熱點問題頻發,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地區秩序重塑加快,“灰犀牛”現象和“黑天鵝”事件相交織,安全困境突出,地區整體性危機上升且充滿著巨大變數。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讀懂了中東,也就讀懂了當今世界。

本書的第一篇是《貝魯特:卡薩布蘭卡的影子》,是一篇引子,講明瞭作者寫整本書的大概脈絡。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引子的內容。

卡薩布蘭卡是位於北非的城市,由於處於各方勢力角逐的交會點,成了著名的大旋渦,是戰爭雙方情報交換的中心,號稱世界上最複雜的地方。而全世界的政治勢力也都彙集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這座小小的城市,從西方的美國,到東方的俄羅斯,再到伊朗和什葉派、沙特和遜尼派,貝魯特承擔了卡薩布蘭卡同樣的角色,可稱得上是地中海東岸的卡薩布蘭卡。

作者在貝魯特住進了一家當地著名的揹包客客棧,在客棧宿舍中來自土耳其的馬麥德(Mehmet)就告誡作者:“在貝魯特,所有的和平都是假象,只有戰爭是永恆。當你來到這裡,就已經走進了沒有覺察的戰爭之中。”而在同一個宿舍裡面還有一個馬麥德是來自巴基斯坦的,二個馬麥德都是信奉伊斯蘭教,只是屬於不同的派別,土耳其馬麥德是什葉派,而巴基斯坦馬麥德是遜尼派。而作者從跟他們交談中瞭解到如果土耳其的馬麥德成功透過黎巴嫩越境到敘利亞和伊拉克交界地帶去參戰,進攻的物件之一就是巴基斯坦的馬麥德。兩個室友竟可能是不共戴天的死敵,這個猜測曾令作者在睡夢中驚醒。

穿越百年中東:貝魯特:卡薩布蘭卡的影子

在貝魯特二個馬麥德都在努力的向作者展示他們眼中的貝魯特,首先是巴基斯坦馬麥德向作者展示了黎巴嫩的豪華和奢侈。在黎巴嫩政府精心打造的商業區中,這裡比北京、上海的任何一個區都要有格調得多。

而黎巴嫩的貧窮則是土耳其的馬麥德向作者展示的,從富裕的市中心區走向南邊的平民區時,黎巴嫩又變成了另一個模樣——狹窄的街巷、骯髒的路面、破舊的樓房,幾十年內戰的痕跡都一一出現在眼前。再往南走,去南方的城市泰爾,又是另一番景象。那兒有著黎巴嫩最大的難民營,難民來自巴勒斯坦。

穿越百年中東:貝魯特:卡薩布蘭卡的影子

從1948年以來,在以色列的驅逐下,大量的難民從巴勒斯坦來到了黎巴嫩。幾十年後,難民們已經繁衍了好幾代人,但他們仍然過著骯髒貧窮的生活而黎巴嫩的富豪們在貝魯特卻享受著奢華的生活,無視逃難的人們在難民營中死掉。

那麼黎巴嫩為啥要把難民隔離開來呢?郭建龍老師告訴我們:黎巴嫩政府之所以要隔離難民,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宗教和人口結構。這個國家有著世界上最複雜的宗教結構。所以,政府寧肯裝作看不見難民問題,將他們隔離起來。

在與兩位馬麥德相處的時間裡,作者對中東問題的思考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他們促使作者更加深入地瞭解了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瞭解了他們的信仰、生存、磨難和希望。也促使了作者想去了解過去中東各地巨大的不平衡是怎麼產生的,也想了解今天的做法是否有助於解開亂局,更想猜測未來的走向——人們能否尋找到和平、文明與繁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