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如果,一定要舉出一件大家最熟悉的作品來作為中國繪畫史的典型代表,我想全世界的華人都會同意《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可說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件史詩長卷的代表作了。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清明上河圖》(設色絹本, 24。8x528。7cm )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而以這件作品的流傳來說,原作者是一位叫做張擇端的北宋畫家,但有趣的是歷史上有關於這張著名的作品的原創者的記錄卻少得可憐,事實上我們只能根據《清明上河圖》後面的金代張著的一小段題跋,來推測出這位畫家的生平大要而已,根據張著的說法: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

根據大家都認可的說法,這位山東畫家張擇端大約活躍於北宋末期的徽宗、欽宗兩朝,張著說他是翰林圖畫院的畫家之一,但人們遍查北宋末期的官方檔案,畫院之中卻沒有這號人物的存在。所以,一般都認為張擇端可能進入畫院的時間甚晚,而徽宗晚期政事荒殆,最後的幾年甚至搞到國家滅亡,在此兵荒馬亂之際,張擇端還沒來得及被正式編入職官,北宋就亡國了,所以圖畫院裡沒有這位大畫家的姓名記載。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如同張擇端到底是何方神聖的討論一樣,關於《清明上河圖》這件作品的來歷,史上依然也是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件作品應該是北宋晚期畫院的成果之一,這是呈獻給徽宗御覽的風俗輿圖,也是張擇端想對宋徽宗婉轉表達的勸諫書,在汴京表面的繁華之下,暗藏著盛世危機,酒患成災、軍備鬆懈、消防缺失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但有另一派學者認為,這件作品應該完成於靖康二年以後,而且是在金朝的五國城完成的。

這件《清明上河圖》之所以會引來如此之多的討論,其實與那個戰亂的時代有關。整個故事的開始要從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開始說起。

在那一年,徽宗趙佶派遣宦官童貫為使者,出使北方的世仇遼國以探虛實,而童貫返回首都汴京(開封)的路途上經過燕京,結識了當地的豪強馬植,馬植對童貫獻策,聲稱有滅遼的良策,他深受童貫的賞識。童貫因此將馬植帶回汴京,改名為李良嗣後將他薦舉給徽宗。李良嗣馬上對徽宗提出“聯金滅遼”之策,簡而言之就是藉由東北方剛剛崛起的金國來牽制遼國,並聯合兩國之力夾擊遼國,借金國滅遼後取回燕雲十六州的故土。

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得此“良策”,對李良嗣予以重用,並馬上開始準備“聯金滅遼”。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春天,徽宗派遣使者馬政由東方出海,繞過遼國的領地之後,遠赴金國向他們提出聯兵滅遼之策,之後兩國達成名為“海上之盟”的協議,金國負責攻打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宋朝負責北攻遼國的燕京與西京,滅遼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國所有,但宋朝要將過去每年給遼國的歲貢如數轉給金國。

兩國協議之後,金國如約出兵攻打遼國,連下中京與西京,但徽宗卻遲遲不肯發兵,直到金兵準備要攻打燕京時,才派遣童貫率領15萬部隊向燕京進發,但這隻人數龐大的部隊卻在燕京大敗鎩羽而歸。

4年後,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宗聽聞遼國鎮守燕京的大將死亡,再次命令童貫出兵,但這次依然是慘敗收場。但這次金兵趁勢在後,宋軍退兵之後,金兵再次攻燕京,燕京因此被金國攻破,成為金國的領地。

金兵攻下燕京之後,遼國的天祚帝棄國逃亡。稍後,徽宗派遣使者前往金國,想依“海上之盟”的盟約索取燕雲十六州的故土,但此時金國的態度完全轉變,除了質疑宋軍未依約出兵攻打遼國之外,同時也質疑宋軍未盡全力,金國主張“遼國的滅亡與宋朝無關”,所以不需要給予宋朝燕雲十六州的土地。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國終於追捕到天祚帝,遼國正式滅亡,宋朝北方的鄰國國境全歸金國統領。此時,金國開始揮軍攻打宋朝,分兵兩路直取首都汴京,宋朝各州縣望風而降,金兵勢如破竹直奔汴京而來。十二月二十三日,趙佶在驚嚇之餘除了下詔罪己之外,同時也將帝位禪讓給皇長子趙桓(欽宗)。

據說趙桓受父命即位之時,堅辭不受,更因為情緒過度激動而多次氣絕於地,徽宗無奈,除了找來皇后鄭氏前來勸說之外,還命令童貫等人將龍袍強制地披在趙桓的身上,後來更強押著趙桓到福寧殿即位。而趙佶以太上皇自居,並且逃離汴京避難,當時的趙桓眼見父親逃離首都,原本也想要離開汴京南遷,但李綱等大臣力勸留守,欽宗在無奈之下只能暫留汴京,同時李綱也派人將已經離開汴京的徽宗迎回,以安定人心。

欽宗靖康元年正月,金兵的東路軍由宗望率領,兵臨汴京城下,首都四門警戒,開始進入戰爭的白熱狀態。當時的金兵曾試圖攻城,但宋軍憑城而守,藉著高大的城牆保護,在李綱的領導下多次擊退金兵,金兵一時間無法攻陷城池,所以採取圍城之計,團團包圍汴京城。

汴京圍城之時,宋朝各地而來的勤王援兵也開始抵達汴京,金兵眼見支援部隊人數眾多,為了避免自己被裡外夾攻,所以解圍而去,轉而攻掠宋朝北方的諸州縣,等到勤王部隊散去之後,金兵於同年11月再次包圍汴京,並一舉攻佔汴京外城。

欽宗眼見外城被破,大勢已去,所以在大臣的建議之下,以帝王之尊親自前往金兵的帥帳求和,但是欽宗本人一到金兵營區,就立刻遭到扣押,不但見不到主帥宗望,而且宗望還派人逼迫欽宗親筆寫下投降的降表。金兵趁機也索取黃金一千萬錠、白銀一千萬錠、絹帛一千萬匹,作為賠償。同時還命令欽宗在帥帳外設香案……欽宗跪伏於地親自對北方宣讀降表,當時風雪交加,泥濘滿地,北宋末代帝王的受辱自此開始。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三天後,欽宗終於獲釋准許返回汴京,但金兵同時派人向他索取降表上所記載的鉅額賠償款,欽宗驚懼之餘立刻派遣內臣開始搜刮汴京的民財,權貴、商賈、細民,甚至連娼優都在搜刮的行列當中。在此同時,金兵又派人前來索取少女1500人,而欽宗不敢怠慢,除了再度派人四處尋找之外,還把自己的宮女、嬪妃派去抵押充數,但不管怎努力搜刮民財、少女,總是無法湊足金兵索取的數量,而金兵因此而再次要求欽宗親自前來說明,欽宗無奈之下只好再度前往金兵的兵營,這次欽宗卻再也無法返回汴京。

隔年(靖康二年)二月七日,徽宗也被強迫前來金兵的營區,同一天欽宗與徽宗同時被貶為庶人,金兵強迫這兩位皇帝脫去龍袍,並且扶持張邦昌在汴京稱帝,建立了一個號稱“大楚”的傀儡政權。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金兵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退兵之際,還縱兵大掠汴京,同時沿途放火焚燒房舍,“東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漢上、北至河朔”搶掠無遺,“殺人如麻、臭聞百里”。同時還俘虜了汴京男女十萬餘人,徽宗和欽宗還有宗室、大臣、工匠全被俘虜送往金國監管,光是徽宗及欽宗還有宗室搭乘的牛車就有860餘輛,沿途帝王受辱,嬪妃被姦汙,沿路上宗室女眷及宮女不堪受辱而自殺者不計其數,北上路途遙遠,糧食匱乏,路上餓死的大臣與宗室成員不知有幾人。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徽宗、欽宗終於抵達了金國的上京,金人命令兩位帝王身穿孝服祭拜金國開國始祖完顏阿骨打,然後策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昏德侯”。宮室女性則全部被編入洗衣院,欽宗的朱皇后不堪受辱,趁洗衣之際跳水自盡。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之後徽宗在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死亡,享年54歲;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欽宗病死,享年57歲。

許多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應該就是靖康二年隨同徽欽二帝一齊被俘,而且是送往東北的工匠俘虜之一,因此這件作品的完成年代應該也在靖康二年之後,大約在兩宋相交之時,這也是為何在題跋中出現了金人的收藏章與金人張著題跋的主要原因。

《清明上河圖》是為了勸諫皇帝,還是“故國不堪回首”的追憶?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清明上河圖》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就在於回憶了。

囚困於北方的宋代君臣們藉著回憶描繪曾經一度興盛的汴京,熱鬧的街肆、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都已是昨日黃花只堪追憶。白頭宮女話天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大約就是《清明上河圖》的主題意境吧!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