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指導】丁家文:表達能力培養,基礎知識羅列

關閉了半年的朋友圈,微信“發現”頁只留了“掃一掃”這個功能,偶爾才進去看看。昨天看到夏輝輝老師朋友圈的一個“偶得”,深以為然。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是否能夠支撐中學生在其它各學科學習中所必須的閱讀理解與寫作需求?目前,高中生亟需加強語義學、邏輯學及論述方面的訓練。”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感觸頗深。

學生理解不了題目意思,不會分析和解釋問題,不能規範的表達所思所想,越是基礎薄弱的學生,這個問題越明顯。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和論述能力,將基礎知識按一定的主題進行堆積羅列,以海量的事例強化其基本認知,將基礎知識按主題整理為150-200字左右的內容,去掉部分內容,讓學生拿來填空,之後讀誦,培養其分析和表達的能力。

沒什麼發的,那就發發這個吧:《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各位老師如有需要,請自用,公眾號複製即可。

1。 商代社會與神權色彩

2。 周代宗法分封與禮樂文化

3。 春秋戰國大變革與百家爭鳴

4。 秦的統一與文化專制

5。 漢初社會疲敝與黃老之學

6。 漢武帝大一統與董仲舒新儒學

7。 魏晉亂世與佛道興起

8。 隋唐一統與三教並用

9。 宋代社會與理學興起

10。 宋元商品經濟與市民文化

11。 明清鼎革與早期啟蒙思潮

12。 明清君主專制與文化專制

13。 明清商品經濟與市民文化

14。 明清大一統與文化總結

15。 晚清劇變與思潮湧動

16。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維新思潮

17。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三民主義

18。 民國初年與新文化運動

19。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0。 文革動亂與文化匱乏

21。 改革開放與文化繁榮

22。 古希臘與人文精神

23。 義大利與文藝復興

24。 德國與宗教改革

25。 法國與啟蒙運動

26。 革命時代的歐洲與浪漫主義

27。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批判現實主義

28。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29。 20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

《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

1。 商代社會與神權色彩

商代社會生產力落後,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有限,導致商人崇信鬼神。商王透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社會瀰漫著濃厚的神權色彩,如占卜、敬鬼神、祭祀、崇拜祖先神、巫祝盛行等。商代濃厚的神權色彩是社會生產力落後及奴隸制度下野蠻統治的表現。西周代商,敬天保民、德治思想萌發,神權色彩淡化。

2。 周代宗法分封與禮樂文化

西周推行分封制,貴族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森嚴。在家族內部實行宗法制,嫡庶、長幼、男女之間尊卑有序。禮樂制度就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規範人們的社會生活。禮樂文化的等級色彩是西周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後期,隨著分封制逐步崩潰和宗法制的衰落,禮樂制度受到衝擊,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

3。 春秋戰國大變革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小農經濟逐步發展。奴隸主貴族受到打擊,新興地主階級興起。政治上,分封制逐步崩潰,諸侯爭霸,社會動盪,各國紛紛進行改革變法。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士階層崛起。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裡,湧現出儒、道、法、墨等不同派別的學說,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末期,隨著政治統一的推進,出現文化融合的趨勢,百家思想互相吸納糅雜。隨著秦朝統一天下的完成,崇奉法家思想,焚書坑儒,百家爭鳴的局面結束。

4。 秦的統一與文化專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爭霸與社會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統一後,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政治統一要求文化統一,秦朝崇奉法家思想,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焚書坑儒等,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朝的文化專制是為政治大一統所服務的。

5。 漢初社會疲敝與黃老之學

漢朝初期,由於秦朝苛政和秦末常年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新政權。黃老之學倡導清靜無為,適應漢初社會需要。到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大一統事業,要求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黃老之學不能適應這一需要,後被董仲舒的新儒學所取代。

6。 漢武帝大一統與董仲舒新儒學

黃老之學適應了漢初休養生息的需要。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需要解決王國問題及匈奴外患,要求對內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對外反擊匈奴威脅。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無法滿足這一需要,董仲舒將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宣揚大一統、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主張,有利於鞏固大一統國家和穩定統治秩序,適應了漢武帝加強集權的需要。因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

7。 魏晉亂世與佛道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集權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分裂,社會動盪。社會戰亂和人生的苦難造成人們對宗教的渴求,在百姓中,修煉養生和因果輪迴等觀念廣泛流傳,佛教、道教興盛,儒學受到衝擊。

8。 隋唐一統與三教並用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開放。統治者採取三教並用的策略,用儒、佛、道來調解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三教合一的潮流興盛。平民百姓崇佛、道,儒學受到衝擊。但在士大夫間儒學始終處於主流地位。

9。 宋代社會與理學興起

唐末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社會動盪,儒學綱常倫理遭到嚴重破壞,不利於維持專制統治。宋朝統一後,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要求強化封建綱常倫理。宋代少數民族政權林立,民族矛盾尖銳,需要封建倫理來凝聚人心。宋代科舉制的完善和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的策略,為儒學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在此背景下,程頤、朱熹等人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理”的本質是封建綱常倫理,程朱理學適應了封建統治的需要,在君主專制強化的明清時期,成為官方哲學,是科舉考試的唯一依據。

10。 宋元商品經濟與市民文化

宋元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經濟重心南移,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鬆,海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宋元市民文化繁榮,出現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市民文化形式多樣,宋詞、元曲、南戲、元雜劇、風俗畫等,呈現出商業化、大眾化(平民化)、世俗化的特點。宋元市民文化的繁榮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反映。

11。 明清鼎革與早期啟蒙思潮

明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中葉以後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者經濟實力增強,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風尚在商品經濟衝擊下發生變化。而在政治上,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統治黑暗,封建制度逐漸衰落,阻礙了社會進步。在此背景下晚明的李贄和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批判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批判程朱理學,主張經世致用。這些思想衝擊了君主專制和程朱理學,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十分弱小,這些呼聲十分微弱,他們的思想還尚未跳出傳統儒學民本思想的範疇,與近代民主民權觀念仍有距離。

12。 明清君主專制與文化專制

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明太祖廢丞相,明成祖設內閣,清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皇權達到頂峰。明清君主專制強化,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要求加強思想文化控制以維護封建統治,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逐漸走向僵化,壓抑個性,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八股取士制度和文字獄限制了士人思想,阻礙社會進步。明清文化專制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相適應,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13。 明清商品經濟與市民文化

明清時期,外來高產農作物傳入,人口激增。農業與手工業繁榮,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專門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小說、崑曲、京劇等市民文化應運而生。呈現出商業化、大眾化(平民化)、世俗化的特點。明清市民文化的繁榮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反映。

14。 明清大一統與文化總結

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髮展和鞏固。農耕經濟繁榮,高產農作物傳入,人口激增,商品經濟繁榮,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印刷術的改進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在此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總結階段。《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官方編纂的大型圖書不斷湧現。

15。 晚清變局與思潮湧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劇。隨著列強的經濟侵略,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小農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並存,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努力。在此背景下,小農思想、地主階級洋務思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等不斷湧現。

16。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維新思潮

19世紀60年代,在洋務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進而出現早期維新派,以王韜、鄭觀應等為代表,主張君主立憲、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商戰等,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認識,但未付諸實踐。甲午戰後,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倡導政治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在民族危機嚴峻的背景下,維新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推動和指導了戊戌變法。由於資本主義力量薄弱,封建勢力強大,變法最終失敗。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維新思潮也逐漸讓位於革命思潮。

17。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革命思潮

甲午戰後,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20世紀初,清政府在新政中鼓勵工商,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而清政府拒絕政治近代化改革,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放棄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提出三民主義的主張。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民主義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推動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程序。

18。 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新文化運動

中華民國建立後,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加之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鬆對華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與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引領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倡導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促進了民眾覺醒,動搖了專制思想的統治基礎。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19。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衣食住行作為社會生活的載體,展現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局面,西方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傳播到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步解體,近代工商業興起,推動城市化程序,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由傳統步入近代,呈現出中西並存、土洋結合的局面,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烙印。物質生活中西合璧,社會習俗朝著平等、自由的方向發展,逐步走向近代化。

20。 文革動亂與文化匱乏

文革期間,“左”傾錯誤不斷升級,以階級鬥爭的觀點看待學術和文藝問題,“雙百”方針遭到嚴重破壞。與此同時,民主法制遭到踐踏,許多作品遭到政治批判,作者受到迫害。在此背景下,出現文藝屆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也大受影響。

21。 改革開放與文化繁榮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文革”結束後,極左路線受到批判,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雙百”方針的恢復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多種因素影響之下,改革開放後,文化呈現繁榮局面。

22。 古希臘與人文精神

古希臘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得其奴隸制工商業得到發展,海外貿易繁榮,在此基礎上形成燦爛的海洋文明。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使得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為人文精神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古希臘出現人文主義思想,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後登場,他們討論的問題涉及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強調人的價值和作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徵,成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頭。

23。 義大利與文藝復興

新航路開闢前,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處於歐洲商貿中心的地位,商品經濟繁榮。14世紀以來,工商業城市興起,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渴望財富、追逐享樂,迫切要求打破宗教神學世界觀的束縛。由於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沒有成熟的思想文化體系,只好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來表達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先後誕生薄伽丘、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文藝巨匠。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倡導個性解放,鼓勵冒險和追求財富,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促進了民眾思想解放。

24。 德國與宗教改革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商貿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歐資本主義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與天主教會的矛盾更加尖銳。16世紀時,德意志四分五裂,無法有效抵抗教會的剝削和壓迫,被稱為“教皇的奶牛”。擺脫天主教會的剝削和壓迫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教皇兜售贖罪券成為宗教改革的導火線,馬丁路德強調因信稱義的學說,主張信仰得救,使人獲得了靈魂得救的自主權。新教簡化了宗教儀式,解放了民眾思想,打擊了天主教會,奪取了原屬教會的財產,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5。 法國與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起自英國,而高潮和中心則在法國。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為啟蒙運動提供了堅實的階級基礎。法國王權強大,是西歐各國中封建統治最頑固、封建專制制度最典型的國家,社會矛盾尖銳。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啟蒙思想家以理性為旗幟,批判封建統治和教會特權,倡導分權制衡、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等理念,建立起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

26。 革命時代的歐洲與浪漫主義思潮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各國迅速發展,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但革命後的社會並不像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妙,廣大人民沒有選舉權,工人貧困,社會貧富分化。人們對“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在此背景下,浪漫主義文學興起,不再強調理性,而是強調人的感性,強調人的本能和內心情感,強調理想,追求自由。

27。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批判現實主義思潮

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日益鞏固。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不斷髮展,資產階級確立了統治地位;經濟上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但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現實主義文學興起,強調真實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實主義文學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但沒有為未來社會指出出路。

28。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資產階級代議制下,工人沒有政治權利,隨著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工人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把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創造了馬克思主義。主張工人階級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進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隨著歐美各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工人階級逐步獲得政治權利,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得工人獲得社會生活保障,馬克思主義在歐美各國式微。

29。 20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思潮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加劇,先後引發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演化為精神危機。現代主義興起,強調個人主觀感受,主張反傳統、反理性,渲染迷惘、苦悶、虛無的情緒和變態心理等精神創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