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方臘的起義宣言,短短几天就有數萬民眾,背後還有明教參與

北宋徽宗年間,睦州青溪縣萬年鄉(今浙江杭州市淳安縣西北)有個青年叫做方十三,官方登記名叫做方臘。

方臘是一個很能幹、很上進也很有思想的青年。雖然出身貧苦,家徒四壁,方臘從沒有放棄過好日子的追求。他從一個放牛童開始做起,成年後在一戶地主家裡當傭工,工閒的時候四處做零工攢錢。青溪縣是浙西的一個山區縣,物產豐富,而且有許多珍稀特產,交通也比較發達,所以打工賺錢的地方比較多。加上方臘的頭腦比較活絡,漸漸的讓他攢下了一小筆錢財,買了幾畝田地,種上漆樹,開辦起了小小的漆園。

解讀方臘的起義宣言,短短几天就有數萬民眾,背後還有明教參與

憑藉著心血與汗水的付出,方臘成功地從一個傭工變成了自耕自足的農戶。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時間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左右。

當上自耕農沒幾天,方臘就在宣和二年(1120)揭竿而起,造反了。他為什麼要造反?社會地位的改善為什麼反讓一個有為青年成為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方臘在造反的前夜,曾高調地在自己的漆園裡召集200 多人開會,詳細解釋了造反的苦衷。他是這麼說的∶

“天下國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織,終歲勞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蕩之;稍不如意,則鞭答酷虐,至死弗恤,於汝甘乎?”在方臘和老百姓的樸素思想裡,國和家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應該和和睦睦,成員們各司其責。(事實上,朝廷也是這麼宣傳的。)可方臘指出,宋徽宗時期的天下卻是兒子和年輕人們終日辛苦勞累,長輩和老人們卻不勞而獲、奢侈浪費。父兄長輩還隨意鞭答虐待晚輩和年輕人,不顧後者的生死。這裡的受壓追的子弟就是普天下的老百姓,而不勞而獲的長輩們就是朝野官吏。方臘對這樣的現實不滿。

方臘認為,上天設立朝廷來管理天下的最初目的是“養民”。官吏們手中的權力是為了更好地養護百姓,在這個前提下百姓們認可官府的權力,並提供賦稅供養官府。方臘的這個觀點類似於近代西方啟蒙運動中的“社會契約論”。官府和百姓訂立自然契約,百姓用承認官府的權力來換取對自己的養護。

解讀方臘的起義宣言,短短几天就有數萬民眾,背後還有明教參與

可北宋朝廷完全違背了設官立制的初衷,賦役繁重,官吏欺壓百姓。中國的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人群。他們承擔了種種苛捐雜稅,默默忍受之餘寄希望於在副業(漆楮竹木)上有所收穫。比如方臘就把過好日子的期望寄託在了小小的漆園上。然而可惡的官府連百姓們的副業也不放過,強取豪奪,讓多少人傾家蕩產?

把百姓們逼上絕路,年年揮汗如雨卻眼看著妻子兒女捱餓挨凍,吃不上一頓飽飯的有兩大惡魔∶一是官府的靡費,二是朝廷每年付給遼國和西夏的歲幣。北宋每年用數以百萬計的財產來向外敵購買和平,可遼國和西夏還是年年侵略騷擾北宋。東南地區是朝廷賦稅重地,受到的盤剝最重,也最痛恨這兩大惡魔。

解讀方臘的起義宣言,短短几天就有數萬民眾,背後還有明教參與

最能忍耐的中國農民只要還有一口稀粥和一簇保暖的稻草,都不會走上武裝暴動的路子。他們還寄希望於朝廷能夠撥亂反正、造福蒼生。可三十年來,朝廷政治日非,當權者都是小人,只知道聲色犬馬大興土木:地方官員貪汙腐敗成風,毫不顧及百姓死活。尤其是宋徽宗即位後,大興“花石綱”,把享受建立在百姓的膏血骨之上。可憐的老百姓只剩下最後的遮羞布了,官更們徵敏苟捐雜稅之後,拉夫出工的鞭子接睡而至。老百姓除了奪下鞭子反抗,還能怎麼做呢?後人已經不知道方臘的漆園經營狀況確切如何。有人說方臘曾被富戶陷害,遭到官府的逮捕虐待:也有人說方臘的漆園馬上要被他人兼併奪走。總之,方臘的這番評論肯定是有感而發的。

方臘提出了造反的“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佔領長江以南,和北宋朝廷劃江而治。第二步就是用十年的時間統一天下。方臘相信造反必定成功,他的自信來自於他確信“輕徭薄賦”的口號能吸引廣大百姓參與造反,吸引四方的志士仁人贊同造反。如果不造反,百姓遲早會被貪官汙吏壓榨而死。

解讀方臘的起義宣言,短短几天就有數萬民眾,背後還有明教參與

方臘的話說出了在場人的心聲。大家紛紛響應起義,很快就有上千人參與了方臘起義。這其中還有秘密宗教——摩尼教的功勞。摩尼教為波斯人所創立,唐朝時傳入中國。該教教義是“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所以又被稱為明教。摩尼教主張“是法平等,無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時主張吃素斷葷,節省錢財,教友互助。所以它不為權貴欣賞卻得到了民間貧苦百姓的歡迎,在民間秘密流傳。方臘加入了摩尼教,主要是被教義中的節儉和互助所吸引。與其說摩尼教在唐宋的傳播是宗教力量的勝利,不如說是它的經濟主張迎合了平民百姓的需要。所以,許多摩尼教教徒都參加了方臘起義。起義者見官吏就殺,所到之處廢除苛捐雜稅,開倉濟貧,得到了越來越多百姓的響應。“數日有眾十萬,遂連陷郡縣數十,眾殆百萬,四方大震。”起義軍共攻下六州五十多縣,包括今天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北宋政府為了鎮壓這場起義,不得不調動對遼作戰的主力部隊南下對付方臘。最後又給金國落下了不及時出兵對遼的把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