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好日子是奮鬥來的,而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是無數先輩奮鬥得來了,他們為了祖國浴血奮戰,本該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卻拿起了槍,扛起了家國責任。中華民族向來都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

無數先輩為國奮鬥,只為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一、十二歲保家衛國

如今十二歲的孩童,正應該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在那個戰爭的歲月,十二歲已經能夠扛起家國責任,正是由於當時無數個十二歲少年的付出,如今十二歲的少年才能夠坐在光明的教室裡學習,聆聽前輩的故事。

而那些為中國拋灑熱血的小小少年,歸家時已經成為了有些許白絲的中年人。

因少小離家,家鄉在自己的記憶中已經模糊,與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知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親。這就是發生在王扶之將軍身上的真實事件。

王扶之將軍生於1923年,當時正值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國內沒有平定,而國外列強虎視眈眈,在那個年代出生的王扶之將軍可以說是深知家國責任,王扶之將軍出生後,便失去了自己的母親,讓在戰爭中出生的王扶之,也失去母親的關懷。

想要在當時那個年代生活下去,父親就不得不帶著年幼的王扶之外出打工。當時那個年代是多少人沒有飯吃的年代,王扶之的父親能夠帶著他出去打工可想而知要經歷多少磨難。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王扶之

而王扶之的父親雖然自己文化程度極低,只是一個農民,但其深知知識是多麼的重要,在打工之餘在想盡一切辦法想要王扶之能夠識字。當時他的父親願望非常的簡單,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多少認識一點字,即使是這麼一個小小的願望,想要實現都非常的艱難。

一開始王扶之也跟隨父親打工,後來在父親四處奔走之下,王扶之擁有了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

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雖然那裡只教授三字經,百家姓,王扶之也僅僅只學了3個月,但是對於當時的王扶之來說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後來王扶之將軍看到國家山河破碎,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萌發了自己想要投身革命的想法,王扶之的父親雖然是一個農民,但是也有著非常強烈的家國情懷,對於兒子奔赴戰爭沒有什麼意見,只是覺得兒子年齡小了一些而已。

但是當時的王扶之卻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絕對要奔赴戰爭,希望國家早日能夠安定,人民早日能夠獲得幸福的生活。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劉志丹

當時正值

劉志丹

領導的陝北紅軍活動,也是在那裡王扶之認識到了紅軍與其他軍隊的不同,之前王扶之的願望是從軍保國,而看到紅軍之後,王扶之的願望就是參加紅軍,對於王扶之來說參加這樣的軍隊才能保家衛國。

因此十二歲的王扶之為了能夠保家衛國,不惜謊報年齡,只為能夠投身革命,當時的王扶之告訴招兵的紅軍自己已經17歲,因為十二歲的王扶之身高已經在160左右,所以並沒有人對此提出疑問。1935年王扶之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二、回鄉探父,一路竟未認出父親

當時的紅軍物資極其匱乏,王扶之在剛剛當兵的時候被分到了“少共營”,根本沒有槍支,其實當時別說是一群孩子,即使是很多戰士也沒有槍支,如果想要槍支只有自己去戰場上爭奪,

王扶之將軍的第一支槍就是自己在戰場上爭奪來的。

當時是與東北軍的110師戰鬥,而110師太過於輕敵,認為一群娃娃兵,還沒有武器自己能打不過嗎?但是沒想到真的敗在這群“娃娃兵”的手裡,據在這場戰爭中被俘的人員回憶,“自己當時還沒來得及反應,就敗在了這群娃娃兵之下,被其繳了槍。”

那時候回憶的人還稱,“感謝當時繳了槍,自己能夠被解放,在紅軍的隊伍中為國效力”,此人就是

馬德良

有了屬於自己的槍支的王扶之將軍在戰場上可謂勢如破竹,在解放戰爭中表現英勇,參加過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在解放戰爭中王扶之一共立下了三次大功,也擔任了團長。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後來解放戰爭結束了,本以為能夠回鄉探望自己的父親,卻於1950年跟隨

抗美援朝

志願軍,前往朝鮮,在抗美援朝中王扶之表現英勇,但卻差一點犧牲在朝鮮。

1952年的8月2日,王扶之與他的參謀在討論作戰計劃,卻遇到了空襲,當時很多人都犧牲了,生存者只有王扶之三人,他們三人相互支撐著,逃出了被空襲的區域。

但是卻無法離開山洞,被空襲之後山洞空氣都非常的稀薄,當時的王扶之三人在山洞中困了1天,在瀕臨死亡之際被志願軍從死亡線上拉回。

後來王扶之在朝鮮勝利歸來,想要去看看自己年邁的父親,不知道離家二十餘年父親是否健在,與警衛員購買了一些禮物就帶著大包小包回家。那個時候的王扶之將軍的心情既激動有忐忑。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老年的王扶之

想要看到自己的父親,但又怕自己已經離家二十餘年,自己的父親已經離開人世。王扶之將軍懷著這樣的心情回家了。

王扶之還未到家,剛剛到達自己的家鄉,就看了一個農民,當王扶之看到這個農民的時候心裡湧現出一種親近之情,而一旁的老農看到王扶之一身將軍打扮,就認定他是部隊的首長。

當時的人民對軍人的感情都是十分濃厚,看到王扶之的時候,老農客氣的對待王扶之將軍,二人的交談既客氣又疏遠,後來二人在談話中提起了老農早年從軍的兒子。

這位老農談起自己的兒子十二歲當兵入伍的時候,王扶之將軍對其十分感興趣,王扶之就明白這可能是自己的父親。問了老農兒子的名字等資訊都一一對應。

而後王扶之將軍對待這位老農喊了一聲“父親”,老農當即十分錯愕,後來王扶之父親摸著王扶之的臉仔細辨別了一番確實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他的父親抱著自己的兒子哭了起來。

回顧“

將軍回老家,和一位老農閒聊了一路,才發現是自己的父親

”。事後很多人把這件事當做一個談笑間的事情,但卻令人十分感慨,王扶之將軍少小離家,回來已是保家衛國的將軍,離家二十餘年,對父親的記憶早已模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