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牌牌”兵可不是普通德國士兵,士兵能自己罵自己戴“狗鏈”(鏈狗)麼,這些都是德國戰地憲兵,深受普通軍官和士兵的廣泛痛恨,要知道,遠遠看到憲兵掉頭就跑的未必是特務,還可能是自己人。

比如,好不容易有機會大街上逛逛,或者剛剛吃飽從餐館裡出來,正想去酒館悶兩盅的時候,如果身邊有憲兵,而恰巧憲兵正在執行的任務需要幫忙,那就不好意思了,他有權臨時徵用你。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哪怕是同級軍官,因為他的憲兵身份,你也得聽他的,要命的是,哪國人都知道同樣的活兒八個人幹好過一個人單練,哪怕找個作伴的聊天也好,更可氣的是有時候憲兵抓了“壯丁”,他說不定偷懶四處溜達溜達,所以一來二去的樹敵多多。

再比如新兵蛋子第一次衝鋒,腿抖到一個不行,遇見好說話的憲兵衝你吼幾句,要是碰到昨晚沒做好夢的主兒直接給你一槍你也沒地兒說理去。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從十六世紀的團監察官到十八世紀的督戰騎兵可以說都是戰地憲兵的雛形模式,只不是學科較少,培訓不大到位,工作比較簡單而已,督戰騎兵的分支督戰步兵隊曾經參加普法戰爭,算是擺脫了交警+傳令兵+禁衛軍的角色。

由於功能上的重疊,所以督戰隊+憲兵就構成了基本定型的戰地憲兵,在一戰的戰前戰時大概有2000-7000人,有的參與作戰,有的則扮演“後退一步我槍斃了你”的角色,但也只是持續到戰時,因為一戰過後憲兵體制整體撤裁,所以魏瑪共和國沒有憲兵,其工作內容被普通士兵取代。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1933年納粹掌權,為了強軍整肅軍紀,戰地憲兵的編制再度被恢復,並設立專門的軍警培訓學校,此時的憲兵可謂高標準嚴要求,從培訓和訓練結果上來說,每一個憲兵都是合格的步兵戰士同時也是優秀的全科學習的軍事警察,由於學習艱苦,測試嚴格,所以造成淘汰率極高,他們的學習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綜合和特殊警察技能、犯罪警察學、犯罪條例、林業條例、漁業條例、水路條例、交通規則、工業條例、報告法、民俗學、急救、護照及身份辨別法、武器操練及教導、射擊、防禦技巧、綜合通訊、防空、動物保護、打字、速記。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對於這樣的優秀人才是不會下放給基層指揮的,至少也是師部甚至軍部直屬領導,所以比普通一兵的地位高了很多,即便是同級軍官也要聽受調遣。

戰地憲兵徵用士兵最多的場合是佔領區,在佔領區他們負責戰時臨時治安工作,人總是處於不夠用的狀態,所以看到有士兵閒逛就會臨時徵用,誰讓你得閒呢。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牌牌”意味著非同一般的權力,因為塗有熒光材料,所以即便在夜幕下也非常醒目,很威風的樣子,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憲兵有時候也要投入到一線戰場和普通官兵一樣執行作戰任務,但是投入戰鬥前都會摘掉“牌牌”並換上軍隊特許、特製的一套證件,這也正是他們悲催的地方,在戰場上,盟軍如果俘虜了戰地憲兵都是直接幹掉的,絕對不留活口。

二戰期間,德國士兵胸前“牌牌”是幹啥的?

至於這個“牌牌”的正式稱呼應該是“飾領”,直白的意思就好像衣領的裝飾,和衣領有啥關係?實際上這和他的佩戴方式有關,在飾領的背面有卡扣,可以固定在一切制式的軍服衣領上,無論駕駛或者乘坐摩托、挎鬥還是汽車都不會搖來搖去的,萬一甩到頸後或者拍在臉上那就老尷尬了。

反正已經是過去式了,所以其他稱呼也都可以,比如長命鎖、狗鏈、鏈狗、護心鏡、護喉、護喉甲、護頸等等,叫什麼的都有,所說的都是一個物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