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視卒如子,故可與之俱死

對待士兵要像對待自家子弟一樣,希望他能夠成就事業”,這個觀點最初出自於《孫子兵法》。

原文說: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就是說:將帥對待士兵像對待嬰兒一樣關心,那麼士兵就會和將帥一起赴難蹈險,將帥對待士兵就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那麼士兵就會與將帥同生共死。

《孫子兵法》:視卒如子,故可與之俱死

後來曾國藩也把這個觀點引用到自己用兵之中,曾國藩說:“對待士兵要像對待自家子弟一樣,希望他能夠成就事業,希望他能夠興旺發達,那麼人們自然會感恩於你。”

曾國藩認為,帶兵之時,要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平等,不管年齡、官職大小,都不要怠慢和侮辱別人,要安適平和而不驕自大,同時保持自己的衣冠端正,目光肅穆,讓人有些敬畏之感,這在無形之中就能顯出不可冒犯的氣勢,也能讓別人在尊重你的同時,發自內心的信服。

對待士兵要展示自己的溫情,正所謂說以德服人,好的德行才能夠使他人信服。

《孫子兵法》在早幾千年就盛行於世,很多有志之士都看過類似的兵書,更何況曾國藩還是率兵作戰之人,自然也會潛心研究古代兵法,將其運用到率軍作戰之中,雖然說屢戰屢敗,但是透過自己的不斷總結,最後終於獲勝。

而這個帶兵作戰的智慧,放到如今生活中同樣適用,做人不僅僅需要威嚴,也需要使對方信服,只有真正尊重對方,這樣才能夠在約束對方的同時,得到對方的尊重和配合。

隋朝有一個縣令叫王伽,在開皇末年的時候,他任齊州參軍時,只做一些日常瑣事,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

後來有一次,受州官委派,需要押送被判處流放罪的囚犯70多人到京城。

當時有這樣一個規定:凡是被判流放的犯人,在押解途中必須帶著枷鎖。

所以一路上風餐露宿,不僅囚徒受了苦刑,押送他們的兵卒也跟著受罪,而王伽走到半路的時候,憐憫這些帶著枷鎖的囚犯的遭遇,就把他們一個個召集起來對他們說:“你們已經觸犯國法,這不僅損害名譽,也有愧於父老的教養。讓你們帶著枷鎖長途行路本是我的職責,但是我看著勞累的兵卒因為看守你們而跟你們一起受苦,難道你們心裡不覺得愧疚嗎?”

這一番話讓囚犯們頗有歉意,王伽這個時候接著說:“你們雖然觸犯了國法,但是帶著枷鎖行走也太辛苦了,我打算幫你們把枷鎖去掉,讓你們輕鬆自由的到京城會合,你們能夠按期趕到嗎?”

囚犯們聽了之後全都跪拜致謝,說到:“我們一定會信守諾言。”

於是王伽就把他們身上枷鎖解開,並且解散了看守的兵卒,和囚徒們約定好到京城會合的日期,並在分別之前對他們說:“如果到時候你們不出現,我就要替你們承擔死罪了。”

而這些被流放的囚徒感恩王伽對他們的信任,最後果真在約定好的那天,果然按期趕到了京城會合,沒有一個人叛逃。

後來隋朝皇帝楊堅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不僅感到詫異,而且非常欣慰,於是召見王伽,對他誇讚一番,並且又召見了囚犯,允許囚犯帶著各自的妻子兒女來進京面聖,並在朝堂之上宣佈赦免他們的罪過。

《孫子兵法》:視卒如子,故可與之俱死

隨後,楊堅又頒佈了這樣一道詔書,其中寫道:凡是一切含靈性有生命的人,都是深知善惡,明辨是非的,如果在平時官府能夠以至誠之心對待人民,明確加以教育勸導,那麼社會習俗必定會往好的方向轉化,人們都能夠棄惡從善。以往因為天下離心而發動動亂,德教廢馳,官吏又沒有慈愛之心,百姓各懷奸詐之意,所以經常有作奸犯科之事。現在我接受上天使命,安於天下百姓,推行神聖法紀,對他們加以引導,用高尚品德感化教育人民,本意就是建立德化的社會風尚。而王伽深深理解我的心意,曾一心教導囚犯等人,而囚犯等人也能誠心感悟,自動到官府承擔罪責,這說明百姓並不是難以教化的,只是官員沒有認真教化罷了,假如所有管理都能像王伽這樣,平民都能像這些囚徒等人,那麼達到不用刑法也能使天下大治的境界,又有什麼難的呢?

也正是因為這個事情,王伽也被提升為雍縣縣令。

雖說用兵是威嚴的事情,但僅僅靠威嚴,也達不到有效治兵的結果,只有以德化之,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對方,才能得到以仁義換來的禮遇,這也是行之有效的帶兵之道。

文|墨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