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野史、演義、評書這類文學形式的存在。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這些文學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娛樂和消遣,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主要談資。

相比於正史,野史、演義、評書等的客觀真實性不強,富有娛樂性,無論是對於當時的政客文人,還是現在的史學研究者,這些都還是不足以上臺面的東西。

但正是因為當時社會整體的文化程度不高,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娛樂消遣,或是書中人物曾經真實的要求,代代流傳,才讓民間文學有了產生的理由和發展的空間。畢竟就算內容再天花亂墜,也不會有人刻意去考察其真實性。

同時民間文學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現在的歷史學者還原了相對真實的社會環境,解析普通百姓的心理,對正史進行部分補充。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翻閱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常常出現的是神怪妖魔的形象,如《西遊記》、《聊齋志異》;或是各種“英雄”的形象,如與自然鬥爭的《愚公移山》、草根農民起義的《水滸傳》。“英雄”形象的大量湧現,反映出普通百姓對於英雄的渴求。

秦政的暴虐,有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更有高祖斬白蛇建立西漢政權。司馬炎結束三國紛亂的局面,建立西晉,天下有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間。

誠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嚮往和平,那必定要有“英雄”來實現這和平,因此“英雄”形象在民間文學中不斷誕生。老百姓把聽來的故事加以美化,再透過評書等流傳出去。

可有這樣的一個人,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但在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他,就是北宋武將,呼延慶。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呼延慶

誰是呼延慶

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呼延慶是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之後,生活於北宋仁宗至徽宗時期。其家族曾因太師龐吉陷害而慘遭滅門之災,家族上下三百餘口埋在一處,築成一座巨大的“肉丘墳”,只有呼延守用、呼延守信兩兄弟成功逃脫,而呼延慶就是呼延守用的兒子。

呼延慶和自己的幾個同族兄弟,與孟強、楊文廣等人義結金蘭,在包拯、寇準等愛國忠臣的支援下,與奸黨展開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被封為忠孝王。

如此看來呼延慶的確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英雄。他在清代的民族文學作品中時常出現,在百姓中擁有極高的人氣。百姓出於對英雄的嚮往,讓“呼延慶”三個字家喻戶曉,孩童視其為武將中的代表。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呢?真相與童話往往大相徑庭。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呼延贊

真正的呼延慶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斷壯大,北宋朝廷岌岌可危。歷史上,呼延慶擔任平海軍指揮使一職,通曉外國語,曾多次被朝廷任命出使交談。呼延慶多次求見金主,與其辯論,後因談判無果返回大宋。

隨後,北宋朝廷再次派遣使者與金國政權談判,最終簽訂協議,即為“海上之盟”。這項協議,也成為了後來金國攻打北宋的導火索。此時積貧積弱的北宋政權搖搖欲墜,難逃最後被其毀滅的下場。

回溯整個事件,呼延慶等人簽訂的協議,因為金國覺得北宋背約而使其使有了充分的理由攻打北宋,成為“靖康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靖康之變”也成了中原歷史上遺臭萬年的醜事。由此,呼延慶的英雄形象已完全破裂。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靖康之變

民間文學的影響分析

中國曆代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除了呼延慶被從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美化成民族英雄外,還有大量的歷史故事被顛倒黑白。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曹操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樣的事情都很常見,架空歷史不過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門類,有其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從古至今,演義、評書、架空歷史的小說都能吸引一大批的追隨者。但是站在受眾的角度,我們需要保持一個清醒的認知。

古代,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百姓無法接受高等的教育,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階級差異,使他們對民間文學抱有最大的追隨。

民間文學誕生的意義,既有為社會提供娛樂和消遣,也為當時社會中的文化人提供了一個發洩情緒、傾吐抱負的場所,如《西遊記》就表達出中國封建社會人民的反抗和奮勇進取的精神。

他在民間被美化成民族英雄,歷史上,卻是一個誤國誤民的罪人

而在今天,社會文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已經有了別的形式來發洩情緒、舒展抱負。架空歷史的故事更多成了娛樂消遣的存在。針對古時流傳至今的演義作品,我們有能力,對其中與歷史真相不相符的故事加以辨別,就不應該再讓錯誤的人物形象和虛構故事得到流傳。

我們可能誰都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但是應有一定的自身文化素養。現在茶餘飯後的談資已是多種多樣,如果還像以前那樣說著與歷史真相不符的演義故事,就未免顯得沒有文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