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開始了急劇的對外擴張,朝鮮半島成為日本第一個征服物件,並因此與大清國打了一場甲午戰爭。結果,大清慘敗,簽下一連串喪權辱國的條約。

日本雖然大勝,但日軍的傷亡卻也相當慘重。根據史料,在整場戰爭中,日軍總共動員了兵力24萬人,死亡13,488人,其中超過1。2萬人死於疾病。

那麼是哪些疾病殺了這麼多日軍?日軍又是如何治理呢?在解決這個難題的時候,陸軍和海軍更是各執一邊,互不相讓,開始了日軍馬鹿之爭。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甲午戰爭

今天就跟大家談談曾經困擾了日軍幾十年的腳氣病(甲午戰爭中因腳氣病死亡的日軍達4,064人)。

腳氣病為什麼能在軍中廣為流傳?

明治維新後,日本舉全國之力,按照西方軍制體系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制度,當中在後勤體系方面,日軍更設立了兵站總監部和管理部,負責陸軍的後勤以及管理各地的兵站,野戰部隊的物資供應、運輸、通訊、衛生醫療等事宜。

按照日軍的衛生條件,兵士因疫病而傷亡理應比清軍少,但腳氣病依然在軍中廣泛流傳,在民間也是大行其道,跟肺結核成為日本當時的兩大「國民病」。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明治維新

腳氣病問題其實跟日本人對大米的狂熱喜愛有關。維新前的日本,經並不發達,普通老百姓的飲食都是各種雜糧混來食,非常粗糙,而潔白香甜的精製大米只有貴族和武士才能吃到。

在維新後隨著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精製大米愈來愈容易生產,一般百姓也很容易吃到精米。因為以前吃不到精米,所以日本人出現了「暴發戶」心態,不停的只吃精米,希望能補上以前苦日子的遺憾。

日軍的後勤也認為精米也能提升軍隊士氣,能令貧窮人家出身計程車兵更加為國賣命,所以當時的軍糧以精米為主。精米缺乏維生素B1,長期以精米為主食很容易患上腳氣病,這對食物來源廣泛,可以隨時補充維生素的現代人沒什麼問題,但對於以大米為主要食物的日本人就是致命的。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腳氣病

再者,也因為以前的經濟落後,日本的膳食裡缺乏生鮮蔬菜,倚重醃製蔬菜,蔬菜裡的維生素B1在醃製過程中被破壞,所以當時日軍的伙食看起來比清軍的雜糧伙食好很多,但裡面維生素B1很少,最後使得腳氣病成為民間和軍中的恐怖疫病。

日本軍中腳氣病特別盛行的原因,也和日軍配給制度有關。當時大米直接發放到軍人手中,副食則以菜金形式發放,而當兵的多為貧苦平民出身,為省下菜金補貼家用,就拚命吃精米,最多也只買一點鹽和味噌等調味品佐飯,導致大面積的營養缺失,造成腳氣病在軍中大量傳播。

海軍解決腳氣病問題

早在1878年,日軍的腳氣病就出現在海軍。當時日本海軍已有1485人患腳氣病,佔全員的33%,海軍部門有感腳氣病嚴重威脅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所以組建了腳氣病醫院,並任命從英國回來的醫學生高木兼寬為海軍醫院院長,著手研究腳氣病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高木先從海軍軍人的著裝、生活空間、 氣溫氣候等多方進行調查,但沒有發現關聯因素。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高木兼寬

後來高木從士官、下士官、水兵的階級差別調查中卻發現,普通士兵的發病率高於軍官階層。因為士官的伙食費是40錢而水兵只18錢,所以水兵大多買能充飽肚子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因此高木推斷碳水化合物攝取過量是腳氣病發作的主要原因。

到了1883年,日本海軍練習艦龍驤號帶著376名水兵訪問南美,有169名士兵發生了重度腳氣病,25人死亡。

高木下令龍驤號在返回途中到夏威夷港進行糧食補給,要求全部人員改食麵包和肉食,最後當龍驤號返回日本時,腳氣病患者竟奇蹟般痊癒。高木對腳氣病的推斷在龍驤號事件中得到驗證。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甲午戰爭之海戰

此後,海軍部門就採用高木的建議改以肉類及麵包作為水兵口糧。但是當時,日本人並不習慣食用麵包,很多士兵都偷偷扔掉。因此,高木將海軍供應的糧食改為蛋白質含量比白米更高的麥飯,後來改為麥米各半。這一舉措令海軍腳氣病患者銳減,後來完全消失。

海軍與陸軍馬鹿之爭

海軍治理腳氣病的經驗卻影響不了同樣受腳氣病困擾的日本陸軍。日本陸軍一直以普魯士為學習物件,上至行政高層丶下至軍醫,都以普魯士的理論為馬首是瞻,以當時普魯士的細菌學說非常蓬勃,陸軍堅信腳氣病來源於細菌感染,並大肆抨擊海軍的「食物說」。

當時主政陸軍醫療的是日本大文豪森鷗外,他認為「和食」營養豐富,絕不遜於「洋食」,所以拒絕採納米麥混食法。他又斥責海軍的「洋食實驗」為毫無科學根據的魯莽舉動,甚至嚴厲批評高木兼寬為「英吉利之流的乖僻文痞」。

甲午戰爭揭秘:吃大米“吃死”的日軍,竟比陣亡的還多!

森鷗外

目睹海軍改良伙食成功抑制腳氣病後,不少陸軍軍醫態度有鬆動,但森鷗外堅持己見,毫不妥協。

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併吞臺灣,他從陸軍軍醫監調任臺灣總督府陸軍局軍醫部長,依舊嚴禁陸軍部隊擅自改為米麥混食。結果近25000名士兵中,竟有90%患腳氣,2100人病死。

日俄戰爭:陸軍因腳氣病嚴重減員

1903年,日本陸軍軍醫學校的教官發現了木餾油可以抑制傷寒菌,與是調製成藥劑,命名為「木餾油丸」。

推崇「和食」傳統和「德國醫學」的森鷗外並沒有從甲午戰爭、臺灣經驗中醒悟過來。他在日俄戰爭前夕認定,木餾油既然能夠殺死傷寒菌,當然也可以消滅「腳氣病」。於是,他命令陸軍部門大量生產木餾油,提供陸軍士兵攜至戰場服用,預期能夠發揮神奇藥效,免受「腳氣病」荼毒。

森鷗外還為木餾油丸改了一個充滿軍事色彩的名稱——「徵露丸」(就是現在藥房賣的正露丸前身),意思為征服露西亞(即俄國) ,希望「徵露丸」能降低腳氣病的出現情況。

日俄戰爭持續一年六個月期間,日本陸軍腳氣患者有三萬多名,其中27000名士兵死亡,比陣亡者的半數還多出4000多人,徵露丸對於腳氣病的療效一點也沒有。反而東鄉平八郎的海軍採行米麥混合的主食,只有零星水兵出現輕微腳氣症狀,並無病死案例。

1910年,留學瑞士、德國的農學家鈴木梅太郎,從米糠中提取維他命B1,稱可以預防腳氣病。迷信「細菌說」到連水果都要煮熟消毒才敢吃的森鷗外,則譏諷鈴木是「鄉巴佬學者」,並指如果米糠可以預防腳氣,那喝馬尿也有效。

鈴木梅太郎

鈴木梅太郎陸續以家禽雞鴨做實驗,都獲得維生素能夠消減腳氣病的積極效果。

直到1922年,慶應大學醫學院助教授大森憲太,正式為腳氣病患施行維他命臨床投藥,大獲成功,證明腳氣病源於缺乏維生素B1,表明「食物說」是正確,徹底粉碎了「細菌說」,日本陸軍遂改用米麥混合的主食,腳氣病從日本軍隊中消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