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大器早成”是好是壞?

眾所周知,科技領域是年輕人唱主角的舞臺,但這個群體的年輕化程度還是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

在2016年,位於西雅圖的線上薪酬調查公司PayScale針對科技行業最成功的32家企業的員工年齡中值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只有6家公司的員工年齡中值超過了35歲;有8家公司的年齡中值還沒有超過30歲。

雖然這些調查結果可能就在人們的預料之中,但還是讓人深感震驚。要知道,根據

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美國工人整體的年齡中值是42.3歲!

在PayScale調查的企業中擁有眾多年輕員工的公司包括臉書及谷歌。

那麼企業經營者、高管和CEO們的情況又如何呢?

《福布斯》最近列出了未滿30歲的十大億萬富豪,其中包括Snapchat公司CEO埃文·斯皮格爾及Snapchat聯合創始人鮑比·墨菲。這兩人在22歲時就合夥創立了Snapchat。

那麼在執掌國家大權的政壇又是什麼景象呢?

35歲以下的國家政治顧問包括洛雷拉·普雷利、詹娜·洛溫斯坦、西蒙娜·桑德斯和本·韋塞爾。在白宮,斯蒂芬·米勒才31歲就成為總統的高階政策顧問了。霍普·希克斯擔任白宮新聞主任時年僅28歲。現在希克斯已經辭職了。

媒體樂此不疲地報道神童崛起的傳奇。

雜誌《福布斯》就將“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變成了一個產業來運營。

《福布斯》根據全球不同國家和會議的情況,列出好幾個不同的榜單。

現在,幾乎每份主流雜誌每年都會推出介紹這些少年有成者的專刊。

商業、時尚、廣告、娛樂、職業烹飪、詩歌甚至連肉類加工行業等各界都會推出自己的“40位40歲以下精英”和“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

但千萬不要以為登上“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就是年輕有為的標誌——就個人成就的表現而言,現在的30歲已經相當於過去的50歲了。

在2014年,《時代週刊》甚至開始推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青少年”榜單。沒錯,青少年才是這裡的主角。人們對年輕和少年有成的追捧已經進入瞭如此狂熱的地步,就連時尚潮人西蒙·杜南都在說:

“年輕就是新的全球硬通貨。”

在此我要澄清一下,

承認和讚揚這些年輕人的成就並沒有什麼錯,他們的成就的確值得肯定。

但我們社會對少年有成的痴迷現象的確會對大部分人(以不同方式和節奏實現發展的人)產生有害影響。

它傳遞的一個資訊就是:出名要趁早。如果你在少年時期沒有成名、重塑一個行業,或者獲得七位數的收入,那麼,你的人生就算是比較坎坷了。

我認為,這種資訊的危害性不容小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