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為何否定了施琅提出的進攻日本的計劃?

我們的歷史之中從來都不缺少一些以奇策迅速擊敗對手強大中國的人,漢昭帝的時候有傅介子以數十人之力當場斬殺樓蘭王,使得西域三十六國歸心。唐朝的時候有名將高仙芝率領數千人翻越喜馬拉雅雪山突襲西域小國,最後成功的將唐朝的影響力推廣到中亞的帕米爾高原之上。明朝和清朝雖然是陷入到了國家的末世,但從來不缺少這種思維清奇,敢於挑戰自己的人,像康熙皇帝時候的施琅作為水師大將軍就曾經提出了使用計策奇襲日本的計劃,雖然最後沒有被採納,但依舊不失為敢作敢當之人。

清朝在中國歷史階段的地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面最後一個朝代,其實中國各個朝代出現和滅亡的順序就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一樣,夏商周是中國人最初的階段,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文明是一種懵懂的狀態,到秦朝和漢朝的時候是整個中國歷史之中的少年階段,所以這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是一副潮氣蓬勃的樣子。

到隋朝和唐朝的時候正是一個人的壯年階段,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對於世界充滿無畏和進取心,所以唐朝的開元盛世是整個古代中國最為鼎盛的時代。從唐朝只有中國就開始步入了中晚年,明朝和清朝時期的中國就真的已經是一個催催老矣的老大帝國,各個方面的力量都下降的厲害沒有了昔日的榮光。

清朝國防的兩支力量

清朝的時候軍事實力主要是看兩個方面,一個是清朝陸地方面軍隊的實力,這支軍隊的實力是清朝取代明朝平定天下的主要力量,還有一支軍隊是清朝在海洋上的軍隊,這支軍隊是清朝用來收復臺灣和一些沿海島嶼的軍隊,所以相對來說比陸地軍隊要弱小。但清朝在統一天下之後依靠著整個古老中國的巨大體量那又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清朝海洋上的主要力量叫作水師,從整個清朝三百年之間的歷史之中,排除鴉片戰爭以後的近代化,整個清朝水師實力最強的時候應該是康熙皇帝收復臺灣的那段時間。清朝水師大將軍是施琅,整個沿海的水師提督則是施琅的恩師姚啟聖,就是靠著這兩個漢人撐起了清朝整個沿海的軍事力量,其實施琅本來是臺灣鄭經的人,可是後面卻投靠了康熙,成為了康熙滅鄭收復臺灣的主要人選。

施琅背後代表的清朝水師實力

施琅和姚啟聖兩個人本來就對臺灣的鄭經是知根知底的。清朝內部的統治者本來就是來自於白山黑水的東北地方,如果要他們在陸地上面打仗,他們還可以靠著習慣使用騎兵和炮兵衝殺擊敗明軍統一天下,可是要到了水上之後這些北方人就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因為他們大部分人前半生長大的時間之中根本就沒有去過什麼大江大河,更別說對著那一望無際的大海讓他們和敵人打仗了,很多北方籍貫計程車兵基本上是一上海船就會暈倒。所以施琅手下的清朝水師大部分都是南方精通水性的人和沿海的一些海盜組成。

當時清朝水師擊敗臺灣的鄭經不是靠著他們的水師有多麼強大擊敗的,而是使用了一種經濟制裁的打法,姚啟聖和施琅一起制定了對臺灣鄭經的經濟封鎖策略,在他們兩個的建議之下,康熙皇帝下達了“遷界令”。在這個聖旨裡面規定了中國沿海境內的百姓一律向內遷徙三十里,沿海地區一艘船都不能下海,如果有違抗的人或者拒絕執行禁海遷界的人直接當作通敵處理。

從禁海遷界令下達以後,中國沿海經濟為之蕭條,而臺灣的鄭經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年來延續下來和清朝對抗,就是靠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沿海百姓貿易,從中日朝以及外國之間獲得巨大的貿易,姚啟聖和施琅的這次建議直接的阻斷了對臺灣的貿易。

鄭經在他那一畝三分地之中坐吃山空,最後沒有辦法為了保全更多百姓的性命最後向康熙投降,自己卻為了自己父親鄭成功的理想自殺以殉大明,表示永不剃髮。從這場17世紀的海上戰爭之中可以看出清朝水師的力量其實不怎麼樣,之所以能夠擊敗鄭經還是靠著經濟封鎖,在當時的國際上最多也只能算的上是一個二流水平,那是什麼給了施琅信心讓他提議康熙皇帝授權他遠征日本。

施琅提出遠征日本的原因

施琅帶領的清朝水師雖然在整個國際水平之中只是一個二流的水平,可是在哪個時代沒有人能夠像現在的人一樣擁有上帝視角知道各個國家的實力差距,所以當時以清朝的巨大體量其實在國際上也是很嚇人的,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東亞最強的國家,所以在清朝這個步入晚年的老大帝國面前,東亞也沒有一個國家敢和清朝對著幹,施琅當時剛剛收復臺灣,從形式上面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大業,有點飄飄然,想要進一步遠征日本,完成自己的不世功業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除去這種個人因素之外施琅也有為康熙考慮,他因為常年在鄭經身邊做事知道日本因為和鄭成功的關係經常揹著清朝和鄭經暗中來往,支援鄭經對抗清朝,以求興復大明。施琅認為在收復臺灣之後應該兵鋒直指日本,讓日本人臣服,以發揮一個殺雞給猴看的效果,重新在整個天下樹立起中國從明朝滅亡以後的大國形象。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倭寇從明朝末年開始就一直是中國沿海的一大隱患,施琅認為跨海遠征日本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康熙皇帝否定遠征日本計劃的原因

歷代以來失敗的教訓:其實中國古代和日本的作戰並不少,唐朝的時候在朝鮮的白江口和日本人發生了海戰成功的擊敗了日本,明朝的時候也是在萬曆皇帝的時候粉碎了日本大名豐臣秀吉征服中國的野心。這些都是中日之間中國勝利的戰鬥,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戰勝日本一般都是“防禦反擊戰”。

而像元朝在滅宋統一天下之後兩次遠征日本都慘遭失敗,我們會發現主動出擊因為不熟悉日本的山川河流和地理情況一般都是失敗,康熙皇帝和他的大臣都是熟讀歷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果斷否決這個遠征日本的建議。

清朝自身的原因限制:康熙皇帝在收復臺灣之後雖然在名義上完成了中國的簡單統一,但這個時候的清朝其實也並不太平,可以說是一副內憂外患的局面,東北老家上面有俄羅斯人虎視眈眈,西北邊有日益強大的準格爾都在威脅著清朝的安全,。

清朝要想完成中國的真正統一和國家百姓的安全就必須先解決這兩個問題,本來對準格爾和俄國人就已經是兩線開戰了,如果再遠征日本在東邊開闢一條戰線那就是三線作戰,清朝的國力支撐不起這樣的戰鬥,所以施琅遠征日本的計劃會遭到無情的否決是現實原因決定的。

至於網路上一些觀點認為清朝師出無名和日本這個地方窮鄉僻壤不值得去征服都是錯誤的觀點,清朝這個朝代的建立者真的要去打日本的話光是日本人暗中和鄭經來往這一條就足以發動戰爭了。

而日本是窮鄉僻壤的概念在明清的時候也是行不通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日本發現了大量的黃金礦產,還有大量的白銀,在西方人的世界觀之中將日本和中國並稱為東方遍地都是黃金的國家,其實就是在變相的誇日本富有。所以說日本窮鄉僻壤不值得遠征這種觀點完全就是為了湊字數而湊字數!

相關文章